我言秋日胜春朝上一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江南逢李龟年》

客户端北京8月9日电 题:人生起起落落落,他却深信“秋日胜春朝”
作者 任思雨
8日是传统节气中的“立秋”,炎热仍在,但秋天的脚步已悄然来临 。
从古至今,很多文人都写过秋天,就像那句著名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国诗人眼中的秋,底色多是悲凉的 。
不过,有位诗人却和他们不一样,他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 。他笔下的秋天,为啥和别人不一样?
意气风发的少年
公元793年,有两个少年同时考中了进士,一个是22岁的刘禹锡,一个是21岁的柳宗元 。早在两年前,他们在长安游学而相识,年龄相仿、才气也相似,所以很快就成了知己 。
不过在唐代,考中进士仅仅是通关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还必须靠博学宏词科,最终通过吏部考试才能给予官职 。
想通过这个考试并不简单,比刘禹锡早一年考中进士的韩愈,曾经三试吏部而不中,抱着《三年模拟》在长安城“北漂”了十年才成功 。
天资聪慧的刘禹锡在两年之内就把考试通通拿下,年纪轻轻就被授予太子校书,后任杜佑幕府掌书记,几年之后又升为监察御史,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

我言秋日胜春朝上一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江南逢李龟年》

文章插图
制图:倪雯冰
公元805年,唐顺宗继位,王叔文、王伾素受到重用,他们希望发起一场革新运动,意在抑制藩镇、反对宦官专权,刘禹锡和柳宗元也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
一行人正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把持朝政的宦官和藩镇势力联合起来疯狂展开了反扑 。体弱多病的皇帝被迫退位,二王身死,刘禹锡、柳宗元也纷纷被贬谪到很远的地方,这就是历史上的“八司马事件” 。
就在刘禹锡南行的路上,他的职位从连州(今广东境内)刺史又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
一生的转折点就此开始 。
我言秋日胜春朝上一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江南逢李龟年》

文章插图
制图:倪雯冰
我言秋日胜春朝
从贞元二十一年到元和九年,刘禹锡在朗州苦苦等待了十年 。
这中间,“改元元和赦文”曾让他萌生出一线希望,但很快又遭到了现实的打击——唐宪宗随即颁下诏令: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你们必须守在这儿 。
对古代文人来说,贬官堪称人生之路最重大的坎坷,对经历过荣耀的刘禹锡而言,这种屈辱感更甚 。他写过讲述苦闷的诗作,但从来没有因此走上颓废的道路,而是利用闲暇时间博览群书,发愤著述 。
即使面对瑟瑟秋风,也豪气万丈: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秋词》
从战国时期的宋玉开始,古代文人一到秋天就多有寂寥之感,往往感叹壮志未酬身已老,但刘禹锡却反其道为之,他笔下的秋天,歌颂的多是秋天的美好 。
我言秋日胜春朝上一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江南逢李龟年》

文章插图
制图:倪雯冰
十年之后,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等来了回长安城的机会 。
这时京城的大街上,到处都是从城郊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的人们,他也一时兴起发了个朋友圈,把当时的权贵嘲讽了一番: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这些桃树呀,都是我走了之后才栽的呢 。看看你们这些人,若不是我十年前落难,哪有你们的机会?
但不巧的是,因为这一首讽刺诗,刘禹锡又引起了当权者不满,他再次被贬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在柳宗元等人的帮助下才改道连州,后来,刘禹锡又转战到巴蜀之地的夔州(今重庆奉节)任刺史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后半生的贬谪之路,成就了刘禹锡“诗豪”的名号 。
一边是被长期放逐,但另一边,他从民间的生活中获得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他把文人诗与民歌相结合,在诗歌繁盛的唐代,开拓出一条尚未有人涉足的道路——民歌体乐府诗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竹枝词二首》
这些词作不仅脍炙人口,也成为后代文人仿作的典范,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都模仿过,直到明清时期,竹枝词依然十分流行 。
公元824年,刘禹锡被贬往和州(今安徽省和县) 。身为一州刺史,刘禹锡本来应该住在衙门府邸中,但当地的知县却屡屡刁难,把他安排住在南江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