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的意思和造句 天高云淡的意思 天高云淡的下一句

马致远与白朴同吟《天净沙》,都是咏秋佳品,你更喜欢哪一首?一样秋景两样情:马致远与白朴的《天净沙》,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引语

天高云淡的意思和造句 天高云淡的意思 天高云淡的下一句

文章插图
中国古典文学历来有“悲秋”的传统,比如,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在其长篇抒情诗《九辩》的开篇:“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九辩》的主题就是悲秋,算是发古人文人悲秋之先声了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登高》诗中也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句,将老病与冷秋紧密联系在一起,秋之悲凉与人生之凄苦想到渲染、助推,这样的悲秋之苦让人更难消受 。
元曲作家们也不例外,都有与秋同悲之心 。同属于“元曲四大家”的马致远和白朴,他们不仅创作了著名的杂剧,如《汉宫秋》、《墙头马上》等,也留下了许多散曲(小令)佳作 。比如,两人曾不约而同地以“天净沙”的曲牌写下了悲秋之作,马致远的为《天净沙·秋思》,白朴的为《天净沙·秋》 。
马致远与白朴的这两首咏秋小令,标题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同中有异,一样秋景,两种情怀,咏诵的秋思之美,感伤之情,都是颇有特色的咏秋佳品 。其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而白朴的《天净沙·秋》也同样获得“情词俊逸,不同凡响”的赞誉,颇有宋词意境 。
但是,历代论者,对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推崇有加,称其为“曲中绝唱”,而对于白朴的《天净沙·秋》却多有恶评,贬之者称其“现象罗列,杂盘拼凑”,是“徒具皮相”之作 。
老黄认为,这样的评论难免有偏颇之嫌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是元明散曲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套用一句歌词,那就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两首小令,可谓“异曲同工,各具神采” 。
白朴与马致远
天高云淡的意思和造句 天高云淡的意思 天高云淡的下一句

文章插图
白朴,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出生于公元1226年(南宋宝庆二年、金正大三年),卒于公元1306年 。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贞祐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 。出身于这样家庭的白朴,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 。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 。白朴8岁时,金朝灭亡,白朴的父亲白华先是投降了南宋,做了均州提鲁(八品官) 。不久,白华遂北投元朝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 。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 。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恢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36岁的白朴弃家南游,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 。白朴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 。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才在金陵定居下来 。
弃家南游的白朴,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及不满 。白朴的一生,著有杂剧十六种,现存《梧桐雨》《墙头马上》两种;另有《天籁集》,收词作二百余首,后附散曲四十多首 。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
天高云淡的意思和造句 天高云淡的意思 天高云淡的下一句

文章插图
马致远,大都(今北京)人,出生于公元1250年(南宋淳佑十年、蒙古定宗五年),年少白朴24岁 。其时金朝已灭亡,大蒙古国尚未改制建元,也是历史动荡时期间 。与白朴相同的是,马致远也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在大都度过二十年左右的青少年时期 。之后,在至元七年(1270年)左右,马致远开始了“二十年漂泊生涯” 。至元十年(1273年),孛儿只斤·真金被立为太子 。与白朴不同的是,年轻时的马致远却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元朝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 。
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经过了半世蹉跎的马致远,终于厌倦了宦海漂泊的生活,在杭州开始了晚年的隐居生活 。至治元年(1321年),在白朴去世15年后,马致远病逝于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