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传说的龙到底是什么?原型很可能不是动物( 二 )


黄帝是在黄土高原上被龙卷风卷走的,所以有黄龙“垂胡须下迎”,这黄龙就是裹挟着黄土的一条龙卷风 。和皇帝站在一起的群臣后宫等人位于龙卷风中心,所以从上而去 。所谓龙髯不是黄帝的胡髯而是龙卷风的尾巴正在离地而去,所以“余小臣不得上” 。黄帝上天以后,人们长时间以为他只是仙去并没有死 。晋代张华《博物志·史补》云: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像黄帝,帅诸侯以朝之. 七年不还,左彻乃立颛顼.为新帝 。
另一个例子见于《庄子·逍遥游》的记载: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 。”
中国的神话研究者常常把神话和史实混为一谈,把上古时代的图腾和自然现象混为一谈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些神话,问题其实没有那么深奥玄妙 。
而列子也是被龙卷风裹挟到很远的地方,以致走了十五天才回到家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 。郑国主要在今天的河南中部一带,都城在现在的河南新郑,是龙卷风多发地 。你看庄子把列子写得神乎其神,其实连龙卷风漩涡中的列子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所在 。
有关龙的古代绘画也有很像龙卷风的.隋朝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的彩色绢画有一幅女娲伏羲交尾图,展示的就是一幅很生动的龙卷风场景.
在我国先民早就发现,龙卷风分为两种,这就是发生于江河湖海上的水龙卷和发生在陆地上的陆龙卷 。其多发地在我国的华南和华东地区 。关于陆龙卷 。最早的记载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既而渐近,乃经县城,官舍民居略尽入云中 。……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
沈括以后,北宋的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将龙卷风称为龙挂,见《辞源·龙挂》条:
“吴越之俗,以五月二十日为龙日,故五、六月间,雷起云簇,忽然而雨 。浓云中远见若尾垂地,蜿蜒曲伸者,谓之龙挂 。”其中“若尾垂地”正是《史记》中所说的“有龙垂胡髯” 。民间形象地叫它龙挂 。
其实在我国民间更普遍的龙节还有端午节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用来投水祭奠屈原的粽子,其实是用来“贿赂”水中蛟龙的,请它不要侵扰屈原的灵魂 。而吴越一带纹身以象龙子的习俗以及将船身刻成龙形,在龙舟上“挂龙子幡也无非是龙子的信号 。为的是让蛟龙容易辨别,不致误加伤害” 。而蛟龙就是水龙卷 。“以象龙子”,这大概就是后来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的滥觞吧 。
《说文》“蛟,龙属,无角曰蛟 。……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 。能率鱼而飞 。置笱水中,即蛟去 。”这里笱是一种用竹丝编制的捕雨篓,长圆柱体 。由于放在水中池水很难形成洄水,对龙卷风的形成起破坏作用 。所以说可以使“蛟去”,这里也透露出古人对龙卷风的认识,通过破坏水涡的切变力来阻止龙卷风的形成 。同时也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龙卷风是风和水的共同作用造成的 。其实,先秦的统治者更多的是人为驱赶蛟龙以避害 。在《礼记·月令》中就有“季夏,命渔师伐蛟 。”的记载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先秦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蛟龙是一种水中生物,能够危害百姓,必欲驱之 。第二,每年选择在季夏,就是风季以前命渔师讨伐蛟龙,证明蛟龙为害人类的季节确实在农历5月进入猖獗期 。
《管子·形势》“蛟龙,水虫之神者也 。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 。……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 。这里管子更进一步认识到龙卷风无水不立的道理,但是管子所见只是蛟龙,即水龙卷 。管子的这段话可以证明直至管子的时期,无论龙被民间视为一种动物还是天象,龙还一直是一种直立的形象 。虽然在春秋,末期,玉佩中已经出现了横向造型的龙 。见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