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兵马俑真实用途:竟只是皇家的仪仗队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再度发掘 , 虽然这次发掘的面积不过200平米 , 还不足一号坑14260平米的零头 , 但仍令考古学家非常期待 。考古学家期待的是:一能否发现文官俑 。根据秦朝时期的战阵情况 , 军队建制有武官必有军师 。但从1978到1984年两次发掘一号坑的情况看 , 6000多兵马俑唯独缺少文官俑;二能否发现更多的秦代武器 。一号坑曾经发掘出长铍 , 金钩等绝门兵器;三能否发现原生态的彩俑;四是能否发现欧洲面孔的陶俑 。
网络配图
这些疑问尚是细节性的 , 由于兵马俑隐藏着太多的秘密 , 不能期望这次就能解决太多的谜团 。相反 , 由于考古工作的深入 , 极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历史谜团 。兵马俑代表战阵三军的说法 , 源于“秦俑之父”袁仲一 。
但是陕西师范大学的研究却颠覆了这个说法 , 他们认为 , 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 , 纳入俑的必须是亲近的人而不是一般的战士兵勇 。就此而言 , 兵马俑应该是指的亲兵和卫士 , 而非象征驰骋战场的战士 。否则 , 不仅不合礼制 , 也有违秦始皇千古一帝的自负 。
由此引申开来 , 用实战军阵陪葬的说法也就没有了道理 。始皇帝虽然生前杀伐过重 , 但自一统六国 , 就希望“使后无战攻之患” ,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以为金人十二 , 以弱黔首之民” 。如果说始皇死了之后还摆大军事阵仗 , 那不是死了都不消停吗?此外 , 秦朝兵阵讲求“伍法” , 兵马俑一、二、三号坑的排列组合不合秦军阵法 。
网络配图
着有《秦始皇帝陵近臣侍卫郎官俑与中国古代文明——“兵马俑”证谬》一文的刘九生教授认为 , 秦皇兵马群俑反映的历史现场应该是秦朝体制下的“郎与郎制” 。这一体制包含了我们通常所谓“三公九卿”之“九卿”中的奉常、郎中令、卫尉三个系统 。按此解读 , 兵马俑的意义就单纯了许多 , 即是皇家仪仗队的真实写照 。
【秦陵兵马俑真实用途:竟只是皇家的仪仗队】确实 , 从出土的人俑、车马、兵器等形制看 , 规格极高、标准统一、气象宏大 , 绝非一般的军队战阵所能比拟 。尤其是人俑部分 , 其身高平均高于现代中国人 , 相貌堂堂、军容整齐 , 活脱脱的仪仗队形象 。
网络配图
陶俑的色彩艳丽 , 更是有力的佐证 。直至今天 , 仪仗队的穿着还是要比普通部队讲究许多 。至于出现欧亚人种以及绿脸人的形象 , 恰恰反映了当时秦朝政治开放的现实 。秦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 大胆起用六国人才 。而且 , 秦国源于西北 , 和西戎地缘交接 , 仪仗队和军队里不乏来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士 。
这次一号坑的重新发掘 , 应以宏大的历史文化视野去采集破解兵马俑之谜的证据 , 而不应满足于获得微观的具体实物发现 。秦陵地下的秘密一环套着一环 , 现代人宁愿客观地让这些谜团重叠相加 , 也不要过于急切地获得标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