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他们的微笑,将是北京冬奥会最好的名片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张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宣传片上,志愿者服务的画面一直刻在丁博阳脑海中,当年6岁的他第一次对志愿者有了认知:一身阳光的志愿者服,帅气得很。“都说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微笑成为北京的名片。”志愿者的火种就此埋下。
2022年,北京将作为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举办冬奥会,丁博阳得以圆梦。他曾两次报名冬奥赛会志愿者,第一次在高三,通过“志愿北京”平台申请,第二次,作为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在今年3月通过校园选拔成为国家体育馆的交通保障志愿者。考虑到赛时在场外可能面临冬季严寒的天气,丁博阳坚持每天锻炼,为展现最佳的体能和精神面貌作准备。

志愿|他们的微笑,将是北京冬奥会最好的名片
文章插图

11月“相约北京”冰球国内测试活动期间,丁博阳和同组志愿者在交通保障的岗位上。(受访者供图)
自2019年12月5日冬奥志愿者全球招募通道开启以来,有超过100万人申请,其中,高校学生、青年是主力。他们中,有人如丁博阳那样因为2008年奥运会了解志愿者,走上了公益路上;有人说,“我热爱这个国家,第一时间报了名,希望能亲力亲为,当好志愿者。”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赛会志愿名额有限,最终只有2.7万名冬奥会志愿者和1.2万名冬残奥会志愿者。每个落选的申请者都收到了来自冬奥组委的感谢信,信中称,“每一名志愿者申请人都是优秀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志愿精神的弘扬者”。许多申请者在微博上转发这封信,有人说,这让自己的热情有被尊重、被珍视的感觉,“我们办奥的细节真的很温暖。”

志愿|他们的微笑,将是北京冬奥会最好的名片
文章插图

申请者在网络上转发冬奥组委的感谢信。(图片来自网络)
此次冬奥会赛会志愿者的首个申请人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王雷。他早早就准备好各种资料,赛会志愿者招募一启动,便电脑前一气呵成,完成了报名流程。
王雷是一名“双奥志愿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他作为残奥会主新闻中心新闻宣传助理志愿者,在主新闻中心大厅的“中国之窗”展馆,向世界各国的朋友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志愿服务的每一天我都深切地感受着祖国强大带给我的自豪感,也感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友好。”
那之后,2014年索契冬奥会、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都有王雷作为志愿者的身影。“我仿佛着了迷,每一次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就像是一个个人生的里程碑。”王雷说。
对20岁的张天晴来说,第一次参与奥运会的志愿经历令她新奇又快乐。她将参与看台服务,这是和观众的接触时间最长的岗位。“不论赛场有多精彩,总会有背对赛场的人。”培训老师告诉他们,尽管离赛场很近,但大多时候,他们的工作都需要面朝观众,服务观众的需求。
11月“相约北京”冰球国内测试活动中,志愿者们对看台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预演:发生票务纠纷怎么办?冰球飞入看台如何紧急处理?遇到情绪激动、欢呼、拉横幅的观众,如何礼貌制止?在张天晴看来,这样的工作需要强大的沟通和应变能力,需要第一时间进行安抚、沟通,再联系票务、医护、安保等专业领域的工作人员解决。
张天晴已是经验丰富的志愿人员,她也是七一系列活动的志愿者。12月5日,在“致敬志愿者——2021年国际志愿者日主题网络嘉年华”中,张天晴作为冬奥志愿者代表发言。她说,见证并参与这样的盛会,让自己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小我融入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