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早有计划夺取西川,为什么出兵前又迟疑不决?( 二 )


面对一个残破、凋敝的荆州,诸葛亮所说的北部汉、沔二水的屏障已经没有了,同时还面临着孙权索要的问题,因此,夺取益州应该是刘备最为紧迫的大问题 。也就是说,刘备想仅仅凭借荆州立足都很困难,又凭什么要图霸诸侯,复兴汉室呢?只有夺取益州,隆中对的战略设想才能实现,只有得到益州,刘备才有和诸侯争夺天下的资本 。要想夺取益州,应刘璋之邀入川,是战略上最为隐蔽的一种方式,一旦进入,又是可以采取更多灵活战法的一种方式,总之,入川是取川成本最小,得手最快的一条途径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刘备为什么还要迟疑不决呢?这就暴露出刘备性格的当中的一个大缺陷——迟疑不决 。
实际上,当时的人对刘备这个不足也有所点评 。曹操评价刘备说“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刘晔也说:“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当代伟人也说过,刘备有一个大缺点,就是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
其实,刘备这种“得计晚”或“见事迟”的性格特征,在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有所表现 。如早在徐州,引进吕布却不防备吕布,结果导致在战袁术时被吕布背后偷袭 。吕布是什么人?说他是臭名昭著一点儿也不为过,此前的张杨、袁术、袁绍都不敢用他,就连一代奸雄曹操都不敢用他,而刘备引进吕布却不觉得这是引狼入室 。到了荆州,知道刘表守不住(诸葛亮语)又不信任他,却不知道联络或者影响当地的一些势力,要不是诸葛亮给他留下了一个刘琦,长坂失败后可就真是无立锥之地了 。曹操进攻荆州,刘备率兵南撤,知道江陵重要,却不知道迅速占领,而是一般文臣武将都跟着十万大众慢腾腾地走 。(千万不要说这是刘备的仁义,被曹操追上“数十骑”逃跑那会儿,刘备脑子里已经没有这个词) 。关羽战荆州那会儿,刘备虽然远在成都,但作为一个君主,又曾经和东吴争夺过荆州,应该对江陵有所注重 。如果不能派出军队,派出一个特使还是可以的,但刘备在荆州问题上没有一丝一毫的信息,直到荆州丢失 。就是最后率大军伐吴举国一战,也是败在了迟疑不决,在长长的战线上屯兵,谁也看不出他究竟是想进想退还是想守?也难怪远在他国的曹丕都会说他是“不晓兵” 。
所以说,刘备入川前犹豫不决,并不是他忘记了诸葛亮给他规划的蓝图,也不是他真的为了仁义而不想夺取刘璋的地盘,一切皆因他性格当中的一个大缺陷,迟疑不决 。刘备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他的知人善任和永不言败让他走向了成功,但一个“晚”字和“迟”字,又让他的事业没有做得更大更强 。
【刘备早有计划夺取西川,为什么出兵前又迟疑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