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太平军已经献城投降,为什么李鸿章还要赶尽杀绝?( 三 )


2. 程学启不愿意郜永宽等人受到李鸿章甚至是清廷的重用,作为太平天国的降将他自己今天的地位来之不易,并且在往后对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他依然会被加以重用,这样的机会他实在是不想失去 。要是郜永宽等人归降后在清军中立了足,很有可能会占有自己的杯中美羹,岂不是得不偿失,追悔莫及 。就因为这私心,他开始借题发挥,怂恿李鸿章下定决心 。李鸿章权衡利弊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先斩后奏 。
查理·乔治·戈登_图
为了热烈欢迎郜永宽等八人弃暗投明,作为此地此时清军的最好领导人,李鸿章宴请郜永宽等人毫无非议,郜永宽等人也是毫无戒备欣然前往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寒暄过后,郜永宽等人正要和李鸿章商量对自己之承诺何时兑现之际,刀斧手突然现身,将投降的八人剁成肉泥,场面血腥程度,可想而知 。而这提前埋伏好的刀斧手是程学启事先安排,但是没有李鸿章的授意或允许他怎敢一意孤行?还有一事需要说明,早在李、程二人策划之前,李鸿章就安排戈登返回昆山,所以戈登对于李、程二人的阴谋勾当,他一直被蒙在鼓里,完全不知情 。戈登提前回昆山,也印证了李鸿章有意杀此八人,因担心戈登从中作梗,而故意将其调离苏州 。
事情已经做了,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苏州城屠城在所难免 。
这个事件到此就既成事实,这一场人性丑态大揭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坑蒙拐骗使出浑身解数 。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一己私心,先是兄弟之间的背叛与反目,再有后来的“黑吃黑”杀人灭口 。至于血流成河那都是这个事件的副产品 。
人也灭了,城也屠了,善后工作还是要做 。所谓善后,一是如自圆其说,给朝廷一个不处分自己的理由,另就是,如何稳住英国佬戈登 。
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_图
李鸿章那可是写奏折一等一的高手,他先是报告苏州城被顺利攻克的好消息,打下以良好结果为导向的基调,再重点突出投降的这八人,索要官职之多之大,以及不剃发等非分之想,进而谎称苏州城还有十万之众的太平军把守各个城门,没有及时与清军完成换防工作,其实苏州残留的太平军也就一万多人,如此文过饰非无非是想说明这八人诚意不足,随时都有反水的可能性 。最后他以诚恳的态度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朝廷处分自己 。朝廷当然不想留着太平军的种子,朝廷巴不得李鸿章下黑手,如此就更不会为了几位历史不清白的归降之人而处分功劳赫赫的李鸿章了 。
搞定了朝廷,剩下戈登就只能慢慢安抚加打压了,戈登为了这事儿确实跟李鸿章翻了脸,甚至找到英国特使,同意自己领兵除李鸿章而后快 。后来经过朝廷出面斡旋(其实就是又说好话又给钱),这事儿总算是告一段落 。戈登感觉自己备受羞辱,拒绝了清政府“赏赐”的钱财,也正因此事,他与李鸿章的合作基本上已经走到尽头 。
李鸿章的书法_图
这一事件最后以李鸿章的全面得逞而终结,李鸿章通过平定江苏的卓越表现,被擢升为江苏巡抚,从此可谓是官运亨通步步高升 。然而这件事件的后续影响,并没有简单的随风而去,虽说郜永宽等人死有余辜,但是这“杀降”的骂名,永远挥之不去 。而不久后的战天京(即南京),太平军誓死不降是不是也是拜杀降所赐?
后人评价历史上的人和事儿,多数是各持己见,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中评价李鸿章“善用伎俩”,其实李文忠公(李鸿章谥号文忠)又岂止善用而已?
【苏州太平军已经献城投降,为什么李鸿章还要赶尽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