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太平军已经献城投降,为什么李鸿章还要赶尽杀绝?( 二 )


太平军与英军交战_图
戈登自然也想立下此大功,再加之苏州城内递出话指名要英国人戈登为联络人和担保人,所以戈登自然当仁不让为第一联络人,而程学启作为原来太平天国的老人,与郜永宽这些太平天国的王爷们算是熟人,沟通起来方便一些,同时李鸿章也想让郜永宽等人看看,程学启现在混得不错,你们早降早立功、早享福 。所以,这第二个问题已经迎刃而解,而问题一如何搞定大哥们,就得郜永宽他们自己想办法了 。
所谓搞定,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杀”,郜永宽等人是李秀成一手提拔起来的,面对有恩与己的李秀成,郜永宽等人还是心存芥蒂,最好让李秀成主动离开苏州城 。李秀成何等聪明,自然了解手下兄弟们的大致意思,为了避免自相残杀,重演“天京变乱”之悲剧,同时他也明白清军大兵压境自己也无力回天,于是李秀成便借故天京方面召见离开苏州城 。
关于李秀成离开苏州之前是否将郜永宽等人的叛变之意告知或提醒谭绍光,是有一定争议的,但是无论李秀成是否与谭绍光有过沟通,谭绍光的悲剧都不应该算在李秀成的头上,要怪只能怪他自己的后知后觉或是优柔寡断 。
只剩下谭绍光这个事情就简单了,杀之是最佳选择,不但可以解除以往龋齿的各种不开心,扫除投降大计之障碍,还可以用谭绍光的人头向李鸿章表示投诚之诚意,更是换取投降利益的重要筹码,好处之多,何乐而不为?因此问题一已有定论 。
李秀成自述的手稿_图
只剩问题三,如何保证投降后利益?这才是郜永宽等人投降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他们最为关心和最需要谨慎处理的一点 。郜永宽等人不是糊涂虫,他们不但没有轻信,而且还十分谨慎 。首先,郜永宽等人指定戈登作保,就是知道戈登不是洋人政客,那是“一口唾沫一颗钉”守信用之人,有他作保自然放心大半;其次,程学启归降清军之后,受到多人排挤,唯独在李鸿章手下得以重用,并且混得很不错,而且李鸿章之前并没有虐待甚至屠杀俘虏之劣迹,使得郜永宽等人相信李鸿章是可靠之人;再次,最重要就是这再次,朝廷明确降旨,要求“优待太平天国投诚之人”,李鸿章他怎敢抗旨?基于以上三点,郜永宽等人算是吃了定心丸,决定背信弃义而投诚 。
心中早有打算的郜永宽积极与清军联络人戈登、程学启接头,接头地点就在盛产螃蟹的阳澄湖(不知道当时他们几人谈论事情之时,是不是一边嗑着大闸蟹一边喝着小酒),谈笑间双方遂达成共识,臭名昭著的卖主求荣协定就此产生 。郜永宽用谭绍光人头作为投诚“见面礼”,以表示投诚之诚意,戈登、程学启作保,保证郜永宽等人投降之后的人身安全和被清军重用等方面待遇 。
为了给投降造势,清军水路并进攻打苏州城,谭绍光自然是带领大家上城御敌,就在谭绍光指挥战斗之际,汪安钧突然从胸前取出藏匿的匕首直接刺向谭绍光,谭绍光被刺死 。次日,郜永宽等遂大开城门迎接清军入城,同时将谭绍光人头奉上 。郜永宽等人为了达成自己目的,毫不留情地将屠刀伸向并肩作战的自家兄弟们,人性之丑陋,在这些叛徒们的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
谭绍光(1835——1863),广西象州人_图
一切都是依照计划行事,而且一气呵成,毫无差池,李鸿章怎么就动了杀心?
其实,最积极主张杀人的不是李鸿章而是程学启,那么程学启杀人动机又是什么?根本原因有两点∶
1. 为了促成苏州和谈,谈判之时,背着李鸿章承诺郜永宽等人太多,以至于超出了当时李鸿章所能处理的能力范围,例如索要官位之重,品阶之高(二品以上)都是李鸿章无法申请给予的 。另外,郜永宽等人还要求不剃发,保留太平天国时的发式,这明显是心存异志,投诚意志不坚定之表现,李鸿章不能答应,朝廷更是不能接受 。怎么办?答应的事情做不到,只好反悔,反悔了又如何不让对方痛斥与投诉?杀人灭口是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