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事件:甲申之变,明朝历史终于此

甲申之变  , 指的是明末李自成攻入大明首都北京 , 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 , 随后清军入关的历史事件 。
甲申就是中国明末甲申的这一年即1644年 , 是崇祯十七年 , 又是清顺治元年 , 大顺永昌元年 。
这年春天 , 在中国大地上 , 以朱由检为首的大明、以福临为首的大清和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三大政权 , 为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
清朝据有东北 , 先后四次入关 , 得胜而归 , 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 。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 , 入据关中 , 建国大顺 , 正以雷霆万钧之力 , 逼向北京 。明王朝积重难返 , 两面作战 , 处于南北夹击之中 , 面临崩溃的边缘 , 继续倾尽全力 , 为挽救危局而努力 。
1644年三月十九日 , 大顺军攻克北京 , 崇祯帝朱由检自缢身死 , 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北京 , 标志着明朝的覆亡 。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 , 大顺政权凭借兵威和深得民心 , 迅速地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 , 统治区包括了现在的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全境以及湖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方 。山海关外的明朝军队在平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的带领下撤入关内 , 并且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道投降了大顺政权;清廷乘机派郑亲王济尔哈朗等收取了关外地区 , 这样就形成了大顺政权同清政权隔关相峙的局面 。
大顺军占领北京后 , 大顺政权的领导人如果能够高瞻远瞩 , 对全国形势有清醒的认识 , 完全可以采取正确的对策 。然而 , 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领导人并没有依据形势的变化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调整 。他们仍然以农民利益的维护者自居 , 在管辖区内继续实行打击官绅地主的追赃助饷政策 。在军事部署上 , 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也缺乏战略眼光 。李自成在西安决策大举东征 , 以推翻明王朝为目标时 , 就应当对下一步迎战清军做到胸有成竹 。事实却完全相反 , 他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 。
而后来的招降吴三桂不成和山海关战役 , 标志着大顺军在北京统治的失败 。山海关战役是明清之际直接影响全国局势发展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 对于推翻明朝后究竟是由大顺朝廷还是清朝廷统治全国关系重大 。战役的结果是清胜顺败 , 根本原因在于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目光短浅 , 政策和战略上犯了一系列重大错误 。山海关战役的意义标志着:一、大顺军的历史使命从此由推翻明王朝转变为抗清斗争;二、清廷统治者梦寐以求的入主中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三、以吴三桂为倡首在汉族官绅中迅速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拥清派 。
【明末大事件:甲申之变,明朝历史终于此】公元1644年 , 在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 。这一年的历史上充满了风云突变、波涛叠起的重大事件 , 阶级搏斗和民族征战都达到高潮 , 又搅合在一起 , 在中华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 。拿纪年来说 , 在明朝是崇祯十七年 , 清朝是顺治元年 , 大顺政权是永昌元年 。三种纪年代表着三个互相敌对的政权 , 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