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的清军俘虏:刚逃脱日军虐待却迎来清朝责罚( 二 )


作为最先到达日本的中国战俘,「操江」舰的七十余名官兵被送到日本九州岛最西端的长崎,拘禁在佐世保军港附设的监狱中,按照军官和士兵区分关押,每间囚室安置11-12人 。
平壤之战爆发后,数百名中国战俘到达日本,仅仅依靠佐世保海军监狱已经无法容纳,日本政府于是向一些寺庙和民间机构租赁场地当作「俘虏厂舍」,统一用于关押中国战俘,佛音缭绕的清修之地成了秘密的战俘营 。
除了别名南御堂的大坂难波别院、东京浅草的本愿寺等关押人数较多的寺庙之外,在广岛、松山、名古屋、佐仓、丰桥等地也都有寺庙被用于看押中国战俘,另外滋贺大津的本愿寺还被专门用作关押患有传染病的中国战俘 。
尔后从东北战场、山东战场上被俘的中国官兵,最先也被送至这些场所关押 。
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经歷的第一场大规模对外战争,清军战俘也是其第一次面对处理大批外国战俘事务的问题,其主要办法参照了欧洲国家的先例 。中国战俘在日本主要是处于羁押地位,没有被投入苦役活动,不过日方经常性押送战俘外出进行侮辱性的游行示众 。
羁押期间,日方不断提审中国战俘,以图获取有关中国国内政治以及各支军队的情报 。
另外日方还以被俘的中国官兵作为人种範例,经常性进行各类医学测量活动 。
1894年出版的日本战时刊物《日清战争实记》上,就曾以「日清两国兵体格的比较」为题,刊载过这类测量结果 。
在对待俘虏的日常生活供应上,日本军方和民政部门一度互相推诿,都不愿投入过多资金,使得战俘的饮食、服装供应极为低劣 。
除了这些在日本的清军战俘外,1895年初,中国东北战场上接连发生了海城、牛庄等战役,也有很多中国官兵被俘 。
此时日方已经失去了最初得到战俘时急于炫耀战功的心情,反而视战俘为累赘,这些后期的清军战俘则被就地关押在辽宁海城,各项生活条件比之在日本的难友更为恶劣 。
1895年春,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 。大战终止时,两国议及战俘交换问题,经过多次谈判,最终在当年的夏季完成交接 。
8月18日,关押在日本的清军战俘最先被放回 。当天早晨6点30分,满载中国战俘的日本商船「丰桥丸」抵达天津大沽口外 。中国交接委员、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派遣炮舰「镇海」号前往迎接,将放回的战俘976人从「丰桥丸」接驳送回天津 。
1895年8月26日,关押在海城的清军俘虏568人在城外的甘泉堡被移交给中方代表辽阳州知州徐庆璋,同时被中国俘虏的11名日军士兵交还给日方 。
中国战俘刚刚脱离牢笼,很快受到了自己祖国的责罚 。按照俘虏不祥的传统观念,饱经折磨重归故土的战俘中,士兵一律就地解散,军官则革除所有官职后遣散 。
被放回的「操江」舰舰长王永发曾经上书为病死在日本的部下请求抚恤,结果招致清廷严辞责骂 。
在平壤因伤被俘的军官谭清远等,不仅被革职,还被追究被俘的罪责 。这些曾为国家付出了鲜血的「不祥之人」很快便从档案中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