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举制度同兴衰的达城院棚巷:一条年代久远历史厚重的街巷( 二 )


清代教育家、思想家、达县河市坝(今达州市达川区河市镇)的刘行道,早年得到时任绥定府教授廖平的指教,后拜达县训导潘清荫为师,终年苦读,博览群书,参加四川乡试,中恩科举人,成为当年中举者中最年轻的人 。他先后任四川高等学堂经史教习兼附属中学校长、重庆中学校长、达州市第一中学首任校长、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史学教授,后以内阁中书充光绪实录馆协修 。
没有科考,不能说没有出人才 。如今院棚巷108号就出过博士生导师唐家祥 。范芝建踏着小欧专业理发店的地板说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唐家祥的母亲李正英和我的父亲花200块钱买下这房子,两户人共同居住 。那时,唐家祥家里很穷,经常打着赤脚板上学 。从唐山铁道学院大学毕业后当过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 。他儿子毛儿(小名)也在这里出生,还在一小读过书呢 。七十年代初,他母亲才离开达县到了兰州 。”
院棚巷行进在育人的路上
院棚巷没有了院试,实业却兴起来 。1920年,范氏五兄弟率先开设梳篦铺,紧接着劝工局的教养工厂、刘德成的藤器铺、陈德生的利民梳篦店和德记天成梳篦庄,以及皮革厂、搪瓷厂等小厂小店陆续开办,后来或合并搬迁,或自行关闭,已难见踪影 。目前,这里服装、理发、餐饮、茶楼、药店、玩具等成了新的实业 。
1981年以前,名称由院棚街变成了院棚巷,形状由一字型变成了T字型,经过1981、1984年两年的改造,由石板路变成混凝土路,从翠屏路中段接到文华街,长度由180米增加到235米,门牌编号改为由东向西,起于柴市街长廊内,止于翠屏路交界处,门牌号达245个号 。
院棚巷36号应是占地面积最宽大的地方 。这里,最早是文昌宫,1907年,办起达县高等小学堂,几经变化,建设成为通川区第一小学 。2013年,“一小西迁,文华新生”,这里成为通川区文华街小学,继续传道授业解惑,行进在培养祖国未来人才的路上 。
【与科举制度同兴衰的达城院棚巷:一条年代久远历史厚重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