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节气分别代表什含义呢,二十四节气代表什么( 三 )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秋:立是开始的意思 。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
什么是“三九”? “三九”为什么最冷?
“三九”是指立冬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 。“三九”天为什么最冷呢?这要从当时地面吸收和散发热量的多少看,冬季这时候虽然白昼短,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少,但此时地面散发的热量还多于吸收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还要继续低下去,当地面吸收到的太阳热量几乎等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气温才达到最冷 。到“三九“以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又将多于地面散失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也随着逐渐回升 。因此,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三九”前后 。
什么是“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
立春
秦代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划分的,而在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 。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 。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 。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