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为何跟一棵白果树熬鳔( 二 )



王上加白,乃是皇字
尽管如此小心谨慎,慈禧对奕譞还是放心不下,直到他于光绪十六年去世,慈禧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
在让慈禧提心吊胆这件事情上,光绪倒还真算得上父业子承,1889年亲政后,他与明里暗里继续干涉朝政的慈禧太后经常发生摩擦,特别是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的惨败让光绪帝更加意识到,强国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日本,而是国内的封建保守势力,因此他逐步开始酝酿和推进改革,势必引起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势力的憎恶和不满 。
个中有个名叫英年的,任工部右侍郎,此人在揣测上意方面是把好手,他觉察出帝后不和,想了半天想出了个馊主意 。《德宗遗事》载:“醇贤亲王墓道前有白果树一株,其树八九合抱,高数十丈,盖万年之物 。”英年就上奏慈禧太后,“谓皇家风水全被此支占去,请伐之以利本支” 。
网络配图
据说惹得慈禧太后动了伐树之心的是这么一句:“白果树覆盖着王爷的墓,王上加白乃是‘皇’字,正应在当今皇上身上 。”众所周知,光绪皇帝是因为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早逝才继承皇位的,慈禧心里对此不可能不存芥蒂,而今光绪亲政,让权力欲极强的她“退居二线”,原来这一切都因为奕譞的墓地选得好,慈禧怎能不恼火 。
但伐树毕竟是要在光绪皇帝亲生父亲的坟头上动土,不能蛮干,于是她征求光绪帝的意见,没想到一向温和平顺的光绪帝勃然大怒称:“尔等谁敢伐此树者,请先砍我头!”
慈禧太后不仅狠毒,而且擅斗,一个举动能激怒对手,恰恰证明击中了对手的“命门” 。有一天光绪皇帝刚刚退朝,“闻内侍言,太后于黎明带内务府人往贤王园寝矣” 。光绪皇帝知道慈禧要做什么,赶紧命令御驾出城,前往西郊,到了红山口,突然在御轿里号啕大哭,因为往时每每走到这里,“即遥见亭亭如盖之白果树,今已无之也” 。
光绪哭了二十里路,终于来到父亲的墓地,“太后已去,树身倒卧”,数百名内侍挖了一个“周环十余丈”的大池子,“以千余袋石灰沃水灌其根,虑复生芽孽也”,光绪满脸泪水地问在场人事情的经过,有人告诉他,太后先亲自拿着斧头砍了那棵白果树三下,“始令诸人伐之,故不敢违也 。”光绪帝无话可说,“步行绕墓三匝,顿足拭泪而归” 。
这件事发生在光绪二十二年 。《春明叙旧》有记,从根部锯断白果树时,树干流血,伐者产生恐慌,后来方知数十条蛇盘踞在树穴之内,“树血”实为蛇血,谁知就这么刨树根,灌石灰水,第二年开春,原地居然又长出了数根新条,把慈禧气得半死,下旨将树墩连根刨断,由数匹马拉出坑外,再一次用白灰填实,把白果树“断子绝孙” 。

不死象征,照样砍伐
白果树作为一种“长寿树”,自古就受到人们的推崇,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意思是爷爷种下的,孙子可以吃到白果,寓其惠及子孙后代,因此,关于白果树的灵异传说也就特别多 。
《檐曝杂记》写嘉庆十四年三月九日,常州府学院子里的一棵大白果树“腹中忽发火”,从树干的缝隙中迸发出青绿色的火苗,有四五条小蛇从树洞里窜出逃命,“初十日辰刻方熄” 。虽然烧了这么长的时间,大白果树却没有受到太大伤害,“葱郁如故” 。
没想到这么个事儿,却引起《檐曝杂记》的作者、历史学家赵翼的考据兴趣来,他曾经在明代学者李诩所著《戒庵老人漫笔》一书中看到过一个典故:“明嘉靖元年正月二十一日,常州府学银杏树西南一枝,忽火发,窍中焰焰,水不能灌,至二十二日方止,树亦无害 。”赵翼想,没准儿这是一棵大树上相隔百年发生的两场火情,“未知今被火之树,即嘉靖中被火之树耶”?至于其中的征兆,赵翼认为是好事,“或谓此乃文明之兆,嘉靖元年,府学有华钥中解元”,不过,嘉庆十四年并非会试之年,到底这场火预示着哪位读书人的文运当兴,“俟日后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