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著名谋士诸葛亮六出祁山却无功而返?

三国历史上 , 诸葛亮曾六出祁山却无功而返 。而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 , 著名谋士 , 政治家 , 难道会看不清天下局势而盲目北伐吗?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当时天下三分 , 曹魏的领土最大 , 曹操击败袁绍 , 统一北方 。曹魏兵精将广 , 手下能人异士多入牛毛 , 冷兵器时代 , 北方骑兵战斗力首屈一指 。且八百里秦川沃野 , 关中地区尽在域内 。百姓基础十分雄厚 。自曹操统一北方后 , 曹魏一直在北方经营 , 实力雄厚 。
网络配图

东吴自孙坚到孙权 , 已历三世 , 国险而民附 , 贤能为之用 , 长江流域占尽地利 , 易守难攻 。并且又夺回荆州要塞 , 江汉平原又归于东吴 。
蜀汉于公元219年在汉中争夺战中打败曹操 , 占领了汉中之地 , 奠定了蜀汉的根基 , 蜀汉方有了自己稳固的根据地 。同年 , 关云长威震华夏 , 攻取襄阳 , 樊城 , 欲直取许昌 。蜀汉迎来的最鼎盛的时期 。可惜好景不长 , 孙权撕毁同盟契约 , 奇袭荆州 , 又与曹魏结盟 , 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 , 蜀汉丢失了战略要地 。
同年 , 刘备称帝 , 建立蜀汉 。此时刚刚建立政权 , 正是发展经济 , 巩固后方的大好时机 。可是刘备念桃园结义之情 , 执意要为关羽复仇 , 同年7月 , 派兵进攻东吴 , 可惜被东吴书生陆逊以火烧连营之计打败 , 刘备于白帝城病故 , 至此蜀汉国力受损 , 大将凋零 , 元气大伤 。在这样的情况下 , 为何仅相隔6年 , 孔明就挥师北伐呢 , 并且其在职期间多次北伐 , 呕心沥血 , 一致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之叹 。
网络配图

从三个方面来说:
其一、孔明原是一介布衣 , 躬耕与南阳 , 并非三国中描述的未出茅庐而知天下 , 刘备三顾茅庐 , 待孔明如师如长 。(现在很多人怀才不遇 , 心理的感受可见一般) 。孔明感激知遇之恩 , 呕心沥血 。杜甫有诗:“三顾茅庐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从后人的评价中亦可看出 。
其二、后主刘禅昏庸孱弱 , 无治国之能 , 无治国之方 , 从出师表中 , 孔明对他的叮嘱中可以看出 。在君主立宪制的封建社会 , 后主刘禅之位不可动摇 , 除非孔明谋反 , 但这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在政治方面堪称奇才 , 必定早已看出 , 自己死后 , 后主绝对守不住刘备打下来的蜀汉 , 必备曹魏所亡 。按照天下局势 , 只能东和孙权 , 北伐曹操 。
其三、当时蜀国虽弱 , 但蜀道难 , 难于上青天 , 占据防守优势 , 属于偏安一隅 。但兵不练则废 , 作为蜀汉丞相 , 自然明了这个道理 , 以战练兵 。想必孔明也想让蜀汉军民培养尚武精神 , 以保自己死后蜀汉仍可无虞 。
网络配图

其四、曹魏一直与东吴相互牵制 , 然而吴国相对较弱 , 唇亡则齿寒 , 蜀国派一定的兵力牵制魏国 , 可以减轻吴国的压力 , 维持三国鼎立之局势 。从孔明每次北伐都是选在吴魏对峙之时 , 可见其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