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开济老臣心 官应老病休

与杜甫诗歌研究相比,近年来对杜文的研究几乎没有 。这种研究状况与杜甫对文章的自信和杜文对其命运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有必要转换视角,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杜甫有诗说,“文章是真的 。”这是杜甫基于自己的文章实践和人生经历而得出的深刻认识 。他对自己的文章才华颇为自负:“无文章惊沧海 。”(宾至)清代沈德潜评论,“两句自谦,自担责任 。”一些从小留名的文章,给了杜甫“站上天津之路”的机会,却最终没能给他带来仕途的通路 。

两朝开济老臣心 官应老病休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杜甫一生最大的机遇是唐玄宗十年天宝召作一篇 。《新唐书》本传:“天宝十三年,玄宗进贡太清宫、寺及其郊,刚奏诗三首 。帝时,令制蓟县,命丞相试文,霍河西魏,不拜;改右侍卫长领政,曹从军 。”(天宝十年祭傅,《新唐书》有误,清杨伦,已考证 。文章得到皇帝赏识,对杜甫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大大提振了他对仕途的期待 。“河西魏”显然与他的期待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他“不拜” 。“右后卫领政府,曹参军”,虽然同样卑微,但毕竟在北京管用 。
杜甫因赋成名,却没有因此成就仕途 。文章和命运的错位给杜甫留下了创伤 。他在诗中多次提到此事:“拖地而置,戏赋入明光 。皇帝号召废食,行会被装饰一新 。失恋了,喝酒躲起来 。”(《庄游》)直到晚年,杜甫还在为此感叹:“道为诗书重要,其名为赋所赞 。李傕曾赞桂,仙府搭顺风车 。命在旦夕,物是人非空 。唯旧太白,萧瑟九原中 。”(《哭孙子奉御英雄》)也为类似处境的文人感叹:“是知君子之心,用才写文章 。”(因此,右仆射杀郭襄时张弓九岁) 。
中国古代文学的走向与骈文传统的更替
杜甫有诗说:“熟读文选原理,不要找花花绿绿的衣服 。”(《宗武生日》)他还说:“叫丫环去拿酒壶,继续读文选 。”(《水格朝纪·冯建云闫安明赋》)可见杜甫对文选的重视 。考虑到《文选》与《文心雕龙》的特殊关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杜甫不仅深受《文选》的“文理”影响,也受到《文心雕龙》的“文心”滋养 。因此,我们可以用《文心雕龙》中的文章学思想来解读杜甫的文章 。《清诗》记载了郎梅溪与王世贞的对话,问文选的原理是什么 。(《诗经》卷一)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文选的原则就是文章的原则 。众所周知,《文选》第一体不是诗,而是赋 。南北朝时流行的骈文赋,要求用词要优美,即刘勰所说的“玉之流畅,如其他 。”萧统曰:“义属汉造 。”(《文选序》)也就是说,杜甫的文选理论主要是指骈文和艺术,因此,我们可以在骈文向古文转变的大历史格局中解读杜甫文章的历史命运 。
刘勰说得好:“文化之变影响世界,文化之兴废依时序 。”任何时代的文学都处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思潮中 。对杜甫文章的评价,也要看他的“世情”和“时序” 。从杜甫文章的创作年代来看,他正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这是以南北朝以来的骈文传统为先导的 。直到初唐,这一传统一直占据文坛主流,享有话语权 。正如王世贞所说,“亦尔时之时尚也 。”(《诗经》卷一)到杜甫的时候,这种骈文的潮流已经走到了尽头,文坛的潮流即将转向,骈文的潮流将转变为古文的潮流 。
王世贞说:“朝鲜撤退后,气氛大变 。”(《诗经》卷一)从韩愈《文章学》开始,中国开始了古文研究,唐宋时期发起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改变六朝旧习,秦汉时期开始古文研究 。苏轼称之为“八朝之衰” 。(《二十二史注》卷二十)总的来说,文章学,中国从韩愈、柳宗元开始了以古文为中心的变革 。此后古文潮流日盛,骈文传统时有兴起 。但从大趋势来看,江河的衰落并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会因为个别作者的创作而逆转甘昆 。从这个意义上说,后人对杜甫诗歌的评价很高,而对其文章的评价则逊色很多,并不是因为杜甫的文章不好,而是因为中唐以来古文潮流兴起,骈文传统逐渐衰落的历史大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