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经营策略和我交朋友准能成土豪

先秦时代的中国人,做人比较直接,想做土豪,就直接喊出来,或者想成为帝王将相,就用土豪的语气喊出来 。这样的哥们在秦帝国后期,有记录的就有三个 。
第一例,陈胜 。陈大哥是给人种地的,彻头彻尾的屌丝一枚 。陈大哥曾很明显地向种地的伙伴们显露过自己的土豪追求,有一回在农业生产劳动过程中,扔了农具,站到田埂上,很抒情地说:“苟富贵,勿相忘 。”口号并不高远,而是停留在“富贵”的层面上 。这是对“富贵”的一种赤裸裸的、明目张胆的期待,一点也不优雅,这也是一种土豪心理 。
网络配图
第二例,项羽 。项大哥不是土豪,他是楚国贵族之后,不过,亡国后颠沛流离的他,其状况已远不如土豪 。大家都知道,在项大哥27岁那年,秦始皇巡视会稽,这个楚国的毛头小伙子指着皇家车队大声说:“彼可取而代之 。”秦始皇当然不是土豪,人家是千古一帝,然而,项大哥的语气却真的很土豪 。这句话,如今听起来觉得霸气侧漏,可是一旦穿越到当时的场面,那时还没有发生巨鹿之战,没有可靠的数据作为分析背景,你只会觉得这小子在大街上高呼要取代始皇大帝,无非就一神经病 。
第三例,刘邦 。刘邦在咸阳做工,看见始皇帝的车队,羞答答地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 。”老刘这人比项大哥含蓄,因为他怕被人骂精神病,更怕被砍头,于是就像《花样年华》里的梁朝伟那样,偷偷对着树洞喊,但还是脱不了那种赤裸裸的土豪口气,只不过项大哥扯着嗓子喊,老刘掖着藏着喊,心态都一样 。
其实,陈胜、项羽和刘邦都是出生在战国时代,也是成长在战国时代的人,而战国时代的人们对财富的渴求,对富贵的期许,很多都是赤裸裸、明目张胆的 。再往前一点的苏秦,得志之后衣锦归乡,铺开三十里的排场高调晒富,还在豪车上感叹:“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人生在世,功名富贵是必备品啊,瞧,这场面,这口气,十足一国际土豪 。
项羽:成了霸王却还抱着土豪心态
有土豪的口气,必有土豪的决心和理想,利用得好,能让自己的人生格局大为拓展,但是如果停留在土豪的状态不升华,则有可能衍生将富贵作为终极目标,缺乏发展战略眼光,乃至小家子气的负面作用 。
例如第一个案例中的陈胜,正因为对“苟富贵”的期许,他能与伙伴们策划出一系列有效方案,且不说他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就个人而言,陈胜拥有了“张楚”这家大公司,已初步实现富贵的愿望 。此刻的陈胜,已经算是土豪了,然而,在一个变化的发展的格局中,不允许静态的土豪存在,必须得发展成为王者 。王者有发展的眼光,土豪则有可能坐在那八位数的存折和三套房产上,不肯挪窝 。陈胜正处于从土豪向王者升华的关键时刻,他却坐在“张楚王”的位置上不肯挪窝 。谋士张耳和陈余劝陈土豪不要“示天下私”,不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私心,而是要分封天下诸侯,让更多的人成为土豪 。而让更多人成为土豪的人,就是王者 。
陈胜拒绝了,其实就是拒绝了土豪升级换代计划,因此,他失败了 。最明显的莫过于项羽 。公元前206年,项羽兵进关中,此时的他,于形式上而言,已经是王者,然而,他的心态呢?当时有人劝他占据关中的有利战略位置,做长时间的经营 。
网络配图
对这么一个优质战略发展策划,项大哥的回答却土得掉渣:如今咱富贵了,却不回老家去炫一炫,那不等于穿着一身名牌,拎着名包,开着名车,却行走在没灯光的地方吗?——“富贵不归乡,如锦绣夜行,谁知之者 。” 这一句回答,就暴露了项大哥的心态,原来还是停留在土豪炫富的阶段 。哥们,你创业的全部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晒富吗?因此不难理解,阿房宫那连续三月的熊熊大火,未尝也不是闪烁着项羽那炽热的炫富晒富心理 。正因为将晒富作为人生和事业的终极目标,急于要晒富,所以放弃了关中这样的战略制高点,与王者的升华擦肩而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