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称为乱世贤妻与宋高宗走过金婚始终相随

宋高宗赵构,一生遭逢乱世,经历过流离之苦、亡国之痛,虽然后来求和成功,保住了半壁江山,但前面十余年被金军追杀的惊险与惶惧,也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 。好在,在金军铁蹄紧追与刀剑相逼的过程中,有一位妃子在他身边不离不弃,始终相随,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堪称乱世贤妻,她就是吴氏 。
吴氏,开封人 。《今古传奇》杂志曾刊登过一篇以她为原型的传奇小说《带刀皇后吴芍芬》,称她为吴芍芬,这恐怕是小说家之言,查遍有关史书,均不载其名 。吴氏十四岁时,被当时还在潜邸为康王、后来被拥立为皇帝的赵构选为妻 。之后不久,“靖康之难”发生,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三千余人被金军俘虏北去,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和所有当时在京的皇室成员,几无遗漏 。其中,就包括的正室邢秉懿、两位侧室及五个女儿 。
网络配图
当时,因在外调兵勤王得以幸免,尤其幸运的是,吴氏因随侍在侧而未遭此难 。之后,吴氏参与和见证了赵构登基、逃难、抵抗、求和等一系列大事,历经天上人间的轮回,饱受颠沛流离的磨难,尝遍东躲西藏的艰辛,是赵构最忠实的追随者和同甘甜共患难的至亲 。
《带刀皇后吴芍芬》一文为何称她吴芍芬?或是源于《宋史?宪圣慈烈吴皇后传》 。《传》载,吴氏父亲吴近曾梦到一亭,亭的匾额写着“侍康”,康者,即指康王 。亭旁植有芍药,唯独盛开一枝,妍丽芬芳,十分可爱,随后吴氏降生 。吴氏后来果然选入康王府,人说吴近之梦是“侍康”征兆 。虽然此名不一定确切,但带刀却确有其事 。《传》载:“王(康王)即帝位,后常以戎服侍左右 。”吴氏一身戎装,侍卫一般立于赵构左右,刀剑相随,威风凛凛,给人一种英姿飒爽的感觉 。
【她被称为乱世贤妻与宋高宗走过金婚始终相随】吴氏配刀携剑在朝堂之上、皇帝身边,倒不是故意作秀,那是因为吴氏的表现的确既勇敢,又机智,堪称女中豪杰 。1130年,被金军追杀得四处逃窜的到了明州(今浙江宁波),准备从明州再至海上去避难 。为了顺利出海,安排宰相吕颐浩和副宰相范宗尹牵头负责调配船只,安排乘船事宜 。吕颐浩等根据调配的船只多少来安排上船人员,由于船只有限,卫兵和小吏家眷无法全部上船,最后规定每个卫兵和小吏只能带两名家眷,其他的走陆路或留在明州 。
网络配图
不想,这一安排却引起了卫兵的极度愤慨,以张宝为首的卫兵百余人,围住宰相吕颐浩,要求带上全部家眷,当听说吕颐浩不能解决问题后,他们又闯进的行宫,要求皇帝出面解决 。赵构亲自写了诏书,让宦官出面宣读,答应明天解决问题,卫兵们才散去 。
第二天,卫兵们又赶到行宫,要求同意他们携带家眷 。船只无法增加,对于他们的要求,赵构也无能为力,他又安排宦官出来搪塞 。卫兵们见又不能解决,先你一句我一句地吵闹,继而在行宫内到处寻找,几乎是要逼宫造反了 。这时,吴氏出来,当众给卫兵们做思想工作,在他机智的应对和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卫兵们最后悻悻而退,一场差一点激发兵变的危机暂时被吴氏化解 。《传》载这段经历说:“(吴氏)从幸四明,卫士谋为变,入问帝所在,后绐之以免 。”
吴氏喜欢读书,又擅长翰墨,可谓文武双全 。她先封才人,又封婉仪,再封贵妃,深得宠幸 。吴氏加封贵妃后,赵构本想随即进封她为皇后,但因为之前曾有一个封邢秉懿为皇后的插曲,故暂时没有封吴氏为皇后 。邢秉懿被俘北去后,多次为金将所逼迫,还被送入洗衣院(又称浣衣院,供金国皇族选女人及宫女的地方,也是劳役惩罚有罪女人的地方),受尽凌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