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曲是谁?明清思想家李二曲生平简介

生平事迹
李二曲(1627—1705)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 。名顒,字中孚,号二曲 。陕西周至人 。家贫,借书苦学,遍读经史诸子以及释道之书 。曾讲学江南,门徒甚众,后主讲关中书院 。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 。清廷屡以博学鸿词徵召,以绝食坚拒得免 。为学主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以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中最为儆切”(《二曲集》卷四),主张兼取其长 。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 。同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见解,将“格物致知”的“物”扩充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 。力主自由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政策对立 。所著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
自学成才
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 。同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见解,将“格物致知”的“物”扩充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 。力主自由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政策对立 。所著有《四书反身录》《悔过自新说》《二曲集》等 。
李颙幼年时代很好学,九岁那年入村塾,老师教他读启蒙课本《三字经》,当他读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句时,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说人初生时性都是善的,那就应该说是‘性相同’,为什么书上却说是‘性相近’呢?”这说明他小时就爱动脑筋想问题 。但在村塾刚刚学完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便因病休学 。不久,他的父亲李可从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作战,战死在河南襄城 。从此,李颙母子二人便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有时连一日两餐都难以维持,更无钱读书了 。但李颙每当他路过学校时,听到学生书声琅琅,便怦然心动 。可是因为交不起学费,无法踏进学校的门槛,回家之后,他只好对着母亲伤心地哭泣 。他母亲指点他说:“无师难道就不能学吗?古人都是你的师傅!”
他遵从母教,便把《大学》、《中庸》拿来反复学习 。但当他读《论语》和《孟子》时,却遇到很多生字不认识,他便找那些识字的人问:“这是一个什么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经过刻苦努力,不到一年,李颙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对书中所讲的道理也逐渐理解了,慢慢做到读一本书时,只要看一遍就能记得其中的大概内容 。所以当他十五六岁时已经读了很多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人们都说他是一个“奇童” 。
李颙在自学时,开始是没有什么计划和系统的,见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其中既有儒家经典,也有先秦诸子的著作和历史书籍,还有佛教和道教的书 。十七岁时,他读了明代著名理学家冯从吾的文集,受到很大启发 。他觉得冯从吾的书不仅使他了解了儒家学说发展的源流,而且使他懂得只有这种学说才有益于个人身心的修养,有益于移风易俗 。从此以后,他便一心一意地研究儒家经典及历史著作,并且努力掌握其中的要领 。在他满二十岁的那一年,周至县令樊侯辛听说他的情况以后,便亲自到他家访问 。经过一番交谈,县令对李颙的学识感到十分惊叹,为表彰他,亲自题了一块“大志希贤”的匾挂在李颙家的大门上 。
李颙虽然获得了县令的赏识,但并不因此而自满,而是继续努力学习 。当时,周至县和邻近的眉县有几户世代读书为官的人家里,藏书甚丰,李颙便去借阅,这样便使他的知识越来越渊博 。同时,他对自己一举一动,要求也更加严格,家里虽穷得丁当响,却从不卑躬屈膝地向别人祈求什么 。他的品德修养更加高尚 。这样,李颙的名声便越来越大,不论远处和附近的人,提到他的时候都称“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