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门 泄露门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近日第二次审理了一起“智联招聘”员工参与倒卖用户个人信息案 。该案涉及公民简历16万余份,网上出售简历均价5元 。“你的未来只值5块钱”,这是网友的玩笑话,也是对类似案件的无奈表达 。
经过舆论的激烈讨论,智联招聘及时发表声明回应事件,但舆论似乎并不买账 。这源于智联招聘在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上有“黑历史” 。2016年6月,智联招聘发现员工沈利用系统漏洞非法获取用户数据,并偷偷转卖牟利 。所以,面对用户简历信息三年两次泄露的事实,智联的声明略显尴尬和无力 。
近年来,类似事件时有发生 。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国检察机关起诉的个人信息侵权案件多达3719件,涉案人数8719人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安全尤其是个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
作为一种资源,数据量越大,市场价值越高,市场价值越高,越容易成为侵权的目标 。同时,数据量越大,保护起来就越困难,泄露的风险也就越大 。可见,“大体积-大价值-大风险”的属性关系已经成为保护个人数据和信息安全必须面对的事实 。
在数据可以变现的利益驱动下,个人信息侵权案件频发 。一方面,由于作案人网络技术更加先进,作案具有隐蔽性,很多案件难以侦破;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违法者,对被侵权人造成的伤害和对社会信任的解构也难以弥补 。互联网公司往往在用户条款中加入“黑客攻击”不承担责任的免责条款,让公司在类似案件发生时逃避惩罚,违法成本低 。
除了技术漏洞和法律问题,类似案件的频发也有企业制度漏洞的因素 。就像智联招聘的“内鬼”事件,数据泄露往往是因为“监守自盗”,监守自盗 。企业不能不暴露的是数据使用和保护的系统问题 。但类似问题的结果,大多只处理了涉案人员,而涉案企业却安然无恙,这也是类似案件始终得不到企业重视的根本原因 。
此外,虽然近年来我国公民的隐私保护意识有所加强,但由于类似案件的信息极度不对称,公民转让隐私权后无法监督企业如何使用个人信息,以及个人相对于企业的“弱势”地位,仍然存在侵权的空间 。
但是,围绕个人信息的获取、出售、提供和利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非法产业链 。产业链中滋生的电信诈骗、金融诈骗、敲诈勒索、非法拘禁、绑架甚至故意杀人等犯罪,一个接一个地警醒着我们 。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不容忽视和倒退,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回到法治的轨道上来 。
实际上,中国有一系列保护公民信息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但立法的明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比如没有明确区分个人信息和隐私权,模糊了个人法律救济的边界 。对于“内鬼”问题引发的侵权事件,企业的责任也应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以促进企业升级保护技术,完善运营体系 。此外,在信息差异化保护、针对特殊群体的特殊保护机制、法律的可操作性等方面都有加强的空空间 。
对于个人转让隐私后无法监管企业的情况,法律也应规范授权方式、条款和范围,特别是用户不能一次授权,企业可以永久使用所有信息的情况 。企业每次使用敏感的个人信息,都要征得用户的同意,这样才能改变用户的“弱势”地位 。
大数据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信息和隐私权被侵犯等风险和挑战 。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让大数据为我们所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
【泄露门 泄露门】本文首发于央视《洞察》栏目,在微信官方账号订阅央视即可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