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夔者一而足矣的意思,写辛弃疾的文章

写辛弃疾的文章

若夔者一而足矣的意思,写辛弃疾的文章

文章插图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满江红(三)》
【内容】
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
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 。
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 。
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 。
风采妙,凝冰玉 。
诗句好,馀膏馥 。
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 。
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 。
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
【鉴赏】:
据《铅山县志 。选举志》记载:赵晋臣,名不迂,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 。清风峡在铅山(今属江西),峡东清风洞,是欧阳修录取的状元刘煇早年读书的地方 。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以“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为题,主要写赵晋臣,说清风峡的词句,也是从属于人物描写的 。这首词用“古今人物,一夔应足”来称颂赵晋臣,难免失之过份,但从全篇的艺术构想来看,这又很有他的道理 。赵晋臣既然是个如此出众的人物,为什么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却被小人算计,赋闲在穷乡僻壤呢?其实,了解辛弃疾的人不难发现,他于绍熙五年(1194)从福建安抚使岗位上下来,退居铅山农村,长达10年之久 。赵晋臣此时是从江西漕使岗位上被免职,也来到铅山居住 。这时,他们两人都在铅山,遭遇极为相似,所以,作者大有同病相怜之感 。了解到这些写作背景之后,我们再仔细欣赏这首词,便不难感悟出作者的忧愤是何等痛切、真实 。
起句写清风峡形势,接着便将笔锋转向赵晋臣 。“清风旧筑”,指刘煇曾经读书其中的清风洞;如今归谁占领呢?不用说是和他同游的赵晋臣占领的 。住在清风洞,既可眺望“两峡崭岩”,又可欣赏“云来鸟去,涧红山绿” 。但这里人迹罕至,岂不孤寂?以下数句,即回答这个问题 。“世上无人供笑傲”,还不如住在这里领略自然风光,这是第一层 。即使“门前有客”来访,也大抵是些俗物,还是“休迎肃”为好,这是第二层 。如果因无人作伴而感到凄凉,也不必“怕”,多栽些竹子就是了 。这是第三层 。层层逼进,把赵晋臣超尘拔俗、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
下片的“风采妙,凝冰玉 。”歌颂赵晋臣冰清玉洁,乃是对上片的概括 。“诗句好,馀膏馥 。”则由颂扬人格进而赞美文采 。《新唐书 。杜甫传赞》云:“他人不足,甫乃厌馀,残膏剩馥,沾丐后人 。”赵晋臣的诗“馀膏馥”,那也是可以“沾丐后人”的 。进而用《韩非子 。外储说》“如夔者一而足矣”的典故,把赵晋臣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不须再说什么了 。
【若夔者一而足矣的意思,写辛弃疾的文章】于是换笔换意,由感慨人、事归到留连诗、酒 。人,像秋天的鸿雁,今天落到这里,明天飞向那里,住无定所 。我和你都是一样 。事,像飞出的弹丸,应该圆熟些,处事何必那么固执 。这次同游,你既陪酒、又陪歌,真是千载难逢的见面啊!以“阳春曲”收尾,紧承“陪歌”,指赵晋臣的原唱,自然也带出自己的和章 。宋玉《对楚王问》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岑参《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结尾云:“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是和赵晋臣的原唱的,赞原唱为《阳春曲》,则对自己的和词已含自谦之意,可谓一箭双雕 。恰如其分地运用典故,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