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文学的巅峰时期之一,文学之盛,众所周知,兹不再述 。文学的发达除了与文化土壤的培育有关,也与日常运用量大有关系 。在唐朝,杜甫上朝值个班,能写出个流传不衰的文艺作品;白居易在驿站留个便条,也能让后人一直传唱;更有甚者,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写封求职信,一不小心竟成了经典童话 。
可见,这文学未必在于形式,而在于运用,在于心态 。
唐朝考生花样多
为取悦考官或写唐朝版哈利·波特
唐朝的科举考试,录取名额并不多,录取率也不高,因此考试结果蛮无情的,才高八斗如李白、杜甫二位也一样落选,可以说大才子落榜那是家常便饭 。而上榜与否,除了考试成绩,还与平时成绩有较大关系 。那平时成绩怎么界定呢?谁来界定呢?这也形成了一种风俗、一种制度 。
所谓的平时成绩,主要看你平时写的作品,在内行人的眼中如何,在社会上的影响如何 。而这个内行人,一般是指主试官和有地位的相关人士 。主试官员除了批阅试卷,还可以参考学生们平时所写作品来决定名次,决定推荐与否,而唐朝那些有威望的人士也能参与到这个推荐的过程中来,这个制度就叫“通榜” 。
网络配图
当然,“通榜”的可行性是建立在考卷不糊名的基础上 。唐朝考生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考卷是不糊名、不封卷的 。如果李白同学参加考试,试卷上考生名字一栏上写着李白,那么,从收试卷的人到改考卷的考官,都知道这是李白同学的试卷,这在当时是容许的 。
那么,在主试官看到你的试卷前,能否先有一个好的印象,起到加分作用,这就看考生的手段了 。考生有什么手段呢?他们赶紧把自己平常创作的作品,工工整整写好,并且尽量将卷子修饰得漂亮一点,在考试前呈到主考官和相关人士那里去,争取留一个好印象,这种制度就叫“行卷” 。送“行卷”的人太多了,又怕自己的文字不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再送一份过去,这个就叫“温卷” 。
这个“行卷”和“温卷”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文学创作的过程 。既然要给主试官和文坛前辈留下好印象,那一定得把自己最好的作品呈现上去,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 。考生们为打造作品挖空心思,反复修改,使作品趋于完美,其实,这就是一个严肃的创作过程 。这些考生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取悦考官的同时,也取悦了广大的唐朝读者,进一步而言,也提升了唐朝文学的品质 。
这些作品,可长可短,白居易同学呈现给顾况的“草”,不过几十个字,却不只给推荐人留下好印象,也给唐朝的文学宝库和中华文学宝库留下一朵奇葩,成为咏物作品的巅峰;杜牧同学则比较努力,居然一口气呈上去150篇作品,基本上是送一本书了 。当然,还是得靠质量取胜,这么一大堆文字送上去,总得有抓眼球的作品,所以,写得最好最得意的就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
当然,“行卷”和“温卷”的形式有一个讲究,考生不能直接送给主试官,还是得委托有身份的人间接送过去 。
既然想方设法要给考官留下好印象,在平常作品上,大家就不只是拼文字质量了,还要拼文字形式,于是乎,又创造出新的题材和体裁取悦考官 。唐朝中期以后,有些考生干脆写小说,甚至写童话一般的玄幻小说,以惊人的想象力和文字表现力凸显自己的才华 。据学者考证,当时知名度很高的玄幻小说集《玄怪录》、《续玄怪录》和《传奇》等,很有可能就是写给主考官看的 。按照现在的理解,唐朝版的哈利·波特就是写给主考官看的 。这种新现象其实也促进了唐朝文学体裁的多样化 。
- 诗人李白的求职信为何求不到一次面试?
- 揭秘李白牛气冲天的求职信为何求不到一次面试
- 波斯文写成的墓碑,竟记载着惊人秘密
- 为长辈做的有意义的事,做一件孝敬长辈的事,然后写成作文
- 揭秘:李白牛气冲天的求职信竟被一一拒绝
- 潘蕙英与蔡锷的感情如何?把家书写成情书,这难道还不是真爱吗?
- 历史上最霸道的公主是谁?韩愈还讽刺过她
- 韩愈代表作:韩愈创作了哪些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 唐代著名思想、文学和哲学家韩愈生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 唐朝诗人韩愈是怎样的人?韩愈又有哪些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