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quo;足下quo;一词来历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的翻译

足下,quo;足下quo;一词来历

文章插图
我(田光)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 。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什么意思
足下,quo;足下quo;一词来历

文章插图
意思是:指西周中期,周夷王下堂接见诸侯,被视作周天子失礼之始;东周早期,周桓王在征讨郑庄公的战斗中被郑军射伤肩膀 。史称“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 。反映了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的意思 。
“足下”在古代是下对上或同辈之间的尊称,这个词是怎么来的?【足下,quo;足下quo;一词来历】
足下,quo;足下quo;一词来历

文章插图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古人尤为重视礼节,称呼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 。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 。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是称呼对方的敬辞 。
足下最早用于下称上 。史书中有很多臣子敬称君主的例子,《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代对燕昭王说“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意思是说:“您以为够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 。”再如《史记.高祖本纪》: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意思是说:郦食其见刘邦不予跪拜,拱手行礼,说:“您一定要讨伐无道的秦朝,就不适合傲慢而见长者 。”这都是臣子尊称君主的用法 。
随着词语发展,“足下”不仅仅用于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也可以用于同辈之间 。如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开篇即用“少卿足下”作为对朋友任安的称呼 。后来这种用法逐渐增多,频繁用于平辈之间 。
无论是下对上,还是同辈相称,“足下”都带有敬意 。《称谓录》说:“古称人君,亦已“足下”称之,则“足下”之为尊称 。”那么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这个词呢?据说这是源自晋文公 。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十记载:“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 。文公(晋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履(以木作底的鞋) 。每怀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亦称“剐肉奉君”),俯视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称盖起于此 。”《异苑》对“足下”的解释虽十分有趣,但也有人不认同这个看法 。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东汉末年蔡邕的话解释说:“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执事,皆谦类 。”也就是说,“足下”只是谦虚地尊称对方的称呼 。
"足下"一词来历
足下,quo;足下quo;一词来历

文章插图
足下”一词是表示对同辈,朋友的尊称,意思相当与“您” 。
“足下”这个词出于一个典故 。见刘敬叔《异苑》卷十: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后由秦送回 。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位后为晋文公 。晋文公欲封赏有功之人,当年跟随他逃亡在外且在无粮时割股肉让重耳食用的介之推不愿接收封赏,带老母隐居到锦山中(今山西介休东南) 。晋文公去锦山找他,他避而不见,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迫使他出山,没想到介之推却抱着大树被烧死了 。晋文公十分悲痛,于是令人砍下这棵大树制成木屐说:“悲乎,足下!” 。“足下”一词由此而来,因一开始就代表晋文公所尊重的人,所以“足下”一词逐渐演变成对表示敬重的人的称呼 。
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