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怎么自立门户的?成大事者,必不能昧于历史大势

太平天国起义后 , 清朝的“国家军队”绿营兵腐朽日甚 , 简直是不堪一击 。
相反 , 倒是曾国藩办的团练、组建的湘军这种“民间武装” ,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屡建奇功 , 于是朝廷开始鼓励地主豪绅大办团练 。
1853年2月 , 太平军从武昌顺江东下 , 攻占安徽省城 , 杀死安徽巡抚 。这时 , 安徽地方当局一片混乱 , 各地豪绅犹如惊弓之鸟 , 也纷纷兴办团练自保 。
此时李鸿章还在京城当翰林院编修 。
据说某天他正在琉璃厂海王村书肆访书时 , 听说安徽省城被太平军攻占 , “感念桑梓之祸” , 同时认为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时机到来 , 于是赶回家参与兴办团练 。
李鸿章以一介书生从戎 , 无权无兵无饷 , 更无丝毫军旅知识 , 所以徒有雄心壮志而一败再败 , 一事无成 , 曾作诗以“书剑飘零旧酒徒”自嘲 , 足见其潦倒悲凉的心境 。
1859年初 , 几乎走投无路的李鸿章在其兄李瀚章的引荐下入曾国藩幕 。
在曾国藩幕中 , 经过几年戎马历练的李鸿章显示出过人的办事能力 , 深得曾的器重 。
不过 , 心志甚高的李鸿章并非对幕主唯唯诺诺 , 而是主见甚强 , 因某些建议不为曾国藩所用而负气离开曾幕 。不久曾国藩念其才干 ,  修书力劝他重回己幕 。
而李也认识到离开曾国藩自己很难成大事 , 于是“好马也吃回头草” , 并不固执己见 , 欣欣然重回曾幕 。由此 , 亦可见曾、李二人处世之道的圆熟 。
1861年下半年 , 太平军在浙东、浙西战场连获大捷 , 直逼杭州、上海 。此时上海早已开埠 , “十里洋场”中外杂处 , 富庶繁华 , 有“天下膏腴”之称 。
上海受到太平军威胁 , 官绅自然惊恐万状 , 于是派代表到已经克复安庆的曾国藩处乞师求援 。
此时正在倾全力围攻“天京”(南京)的曾国藩感到手下无兵可分 , 于是拒绝了上海官绅的乞求 。
不过来者知道李鸿章深受曾国藩的器重 , 于是私下找到李鸿章“晓之以理 , 动之以利” , 详陈上海的繁华盛况:“商货骈集 , 税厘充羡 , 饷源之富 , 虽数千里腴壤财赋所入不足当之 。”
如果上海被太平军占领 , 如此巨大的财源 , “若弃之资贼可惋也” 。此说利害明显 , 自然打动了李鸿章 , 于是他力劝曾国藩援救上海 。
在李鸿章的劝说下 , 曾国藩认识到上海对兵饷的重要 , 同时亦想借此争得江苏巡抚的重要职位 , 于是决定派兵沪上 。
经过慎重考虑 , 曾国藩决定派他的胞弟曾国荃前往 , 不过考虑到此时湘军兵勇严重不足 , 又改派曾国荃为主帅、得意门生李鸿章为辅领兵援沪 。
之所以要派李鸿章前去辅佐曾国荃 ,  并非因为曾国荃能力不行 , 而是湘军素来只征召湖南人 , 无论在何处作战 , 都不得不返湘募兵 , 长期作战在外 , 兵源愈来愈紧 , 此时很难大量分兵援沪 。
而曾国藩早就认为徐、淮一带民风强悍 , 可招募成军以补湘军之兵源不足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 , 又是他久经培养的“门生” , 自然是回籍募兵援沪的最佳人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