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话的唐僧与真实的玄奘,到底有什么差别!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中国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知名人物 。在吴承恩老先生讲述的故事中,他是唐朝贞观年间状元陈光蕊与当朝宰相千金殷温娇的儿子,在家门遭遇不测后,被金山寺长老搭救,取小名江流,法名玄奘 。长大后,在外公殷开山的帮助下,家仇得报,便在长安洪福寺修行,后来成为大德高僧 。
唐僧之所以西行取经,吴教授在《西游记》中说,是因为唐太宗在生化寺听玄奘法师讲经,受到观音菩萨的点化后,在寺中问:“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时,玄奘自告奋勇站出来,领旨取经的 。《西游记》中描述:只见玄奘法师闪出来,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得我王江山永固 。”唐王大喜,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 。次日,太宗排驾,与百官送玄奘至城外,赐通关文牒与化缘用紫金钵盂,并赐玄奘法号为“三藏” 。临行前,太宗在饯行酒中掸入一捻尘土,递与三藏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场面甚是感人 。有趣的是,印度学者瓦哈拉尔.尼赫鲁居然把吴教授这一虚拟的故事情节,误为历史,写进了他的《印度的发现》一书中 。
网络配图
历史上有没有唐太宗送三藏御弟西行这一情节呢?唐僧-玄奘法师究竟为何要去西天取经的呢?还是让我们拨开《西游记》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唐僧吧!
历史上真正的唐僧-玄奘法师(公元600年,或作602至664年),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缑化镇)人氏 。玄奘出身儒学世家,排行第三,十三岁时便入洛阳净土寺出家 。因当时正处隋唐交替之际,战乱频仍,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玄奘移至四川成都,从道基、宝暹等法师受学,此时己崭露头角 。其后,又随一商人泛舟下三峡,来到荆州天皇寺,并游历了吴会、相州等地,向当地的大德高僧求教问难 。武德末年(公元626年),玄奘再入长安,在大庄严寺挂褡 。玄奘在对佛教经论的研习中,广泛接触各派理论,深感其中疑问甚多,怀疑原有译经有讹谬 。由是,发愿要去佛教发源地-天竺(印度),广求异本,以为参验 。时恰逢印度僧人颇密多罗来到长安,并向他介绍了天竺那烂陀寺(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县)戒贤法师的讲学规模和《瑜伽师地论》,这更坚定了玄奘西行求法的决心 。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二十六岁的玄奘决心西行,他向唐政府提交了出境申请,但未获批准,这并未能阻止其西天取经的决心 。经过两年充分的准备,贞观二年八月,玄奘混在难民中逃出长安,开始了他的西游记 。不久,朝廷就以偷渡出国的罪名,对玄奘发出了通缉令,命沿途各县将其缉拿 。一个多月后,玄奘抵达凉州,他避开玉门关,偷渡过河,并巧越唐朝边关的五座烽火台,踏上了通往西域茫无尽头的沙漠 。一个没有通关文牒的僧人,在茫茫大漠中,前路的艰险是可想而知的了 。
玄奘的西行路线是:经高昌,后取道焉耆、龟兹,翻越凌山,经粟特诸国境,过铁门(今乌兹别克南部兹嘎拉山口),入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国境,而后,沿今巴基斯坦北部,过克什米尔,进入北印度 。他在印度各地游历,到过尼泊尔南部,巡礼了佛教六大圣地 。贞观四年(公元631年),玄奘到达那烂陀寺,拜戒贤为师 。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随后遍访印度各地,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重回那烂陀寺 。他潜心研习大小乘说,翻译各种经论,并将《老子》及《大乘起信论》译成梵文传入印度,成为当地学问很高的佛学家 。
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