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秀卖国案真相揭秘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卖国贼

1960年前后的几年里,人类学家田汝康一直对一个问题如鲠在喉,那就是史学界突然对一个历史人物——杜文秀的评价来了个大逆转:他原本被视为反抗清朝腐朽统治的农民起义英雄,现在,他却成了为一己私利不惜勾结英国出卖云南的反动派 。
十九世纪中期,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众多农民起义遍布中国,于1855年爆发的云南农民起义就是其中重要之一 。起义军在首领杜文秀的领导下,攻占大理府,建立起大理政权 。1873年,在清军的围剿之下,杜文秀起义失败 。
在民国时期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杜文秀都被视为“革命英雄” 。但不久,情况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史学界几乎一致的指责杜文秀为“卖国贼”,连中国史学界的泰山北斗范文澜、郭沫若都持此种观点 。
然而,一贯严谨的田汝康并没有随波逐流 。田汝康本是人类学家 。1945年他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人类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去马来西亚进行社会调查,取得了很大成就 。1949年新政权成立后,田汝康回国,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 。
田汝康在历史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在国内对杜文秀的一片痛骂声中,他却持怀疑态度 。他早年留学英国时,曾在伦敦印度事务部的图书馆翻阅过相关的历史档案 。他可以肯定,杜文秀绝不是“卖国贼” 。“出使”英国卖国的,是他一个名为刘道衡的部下 。
《上杜公书》
刘道衡,云南文山人,在与杜文秀发生关系之前,史学界没有找到任何关于他生平的真实记载 。将刘推到历史前台的是一篇于后世发现的文献《上杜公书》 。国内最早发现《上杜公书》是史学家白寿彝 。《上杜公书》本是刘道衡为自己的文章所编的一本诗文集中的一篇,白寿彝将此文列入了他所编的《回民起义》一书中 。1952年,范文澜任总编辑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将《回民起义》收入其中 。
按照文献的说法,这是刘道衡上给大元帅杜文秀的呈文,“杜公”即杜文秀 。呈文的时间大概是在1870年前后 。当时中国发生了规模庞大的西北农民起义,不过受到了左宗棠的严厉镇压 。同时,清朝也正加紧镇压杜文秀政权 。
在《上杜公书》中,刘道衡为杜文秀设计了一个大胆的计策,核心就是欺骗英法两国,使其出兵北京灭掉清朝 。刘道衡想借助英法的力量来减轻清军对大理政权的压力,但又怕英法看不上这个偏据一隅的小政权,于是先伪称正在西北五省起事的起义领袖们派密使上书杜文秀,请求其遣使从云南通过海路出使英法两国,请英法在北京举事,只要英法在北京一举事,西北的起义首领们便立即出兵中原,杜文秀也可以马上从云南出兵 。几方力量一起灭掉清朝,然后奉英法做宗主 。
批评杜文秀为卖国贼的学者们把《上杜公书》当成铁证,认为杜文秀同意了刘道衡这个呈文,于是派他出访英国 。但田汝康通过查询英国档案,发现这样的推理是荒谬的 。
根据英国驻缅甸殖民政府行政日志,刘道衡最先跟英国人接触并不是受命于杜文秀,而是受杜一个名为柳映苍的部下的指派 。杜文秀的大本营在大理,柳映苍驻守腾越,也就是现在的腾冲,两地相隔不远但交通不便,事实上,杜文秀对柳的控制并不严 。
历史上,腾越与缅甸之间有着通商的传统,双方常年在曼德勒以北的一个地方开展互市贸易 。腾越的上层人士每年从贸易中获利颇丰,柳映苍就是其中之一 。1870年前后,清军对云南起义的镇压力度越来越大,并且切断了腾越到缅甸的商路,使得腾越的收入与物资供应吃紧 。所以,柳映苍迫切需要开通一条新商路,无奈之下他派出一个使团去缅甸商讨通商事宜 。使团为首的是柳映苍的岳父马似龙,刘道衡是随行人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