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如何从一个贫困的少年成长为一代大儒

匡衡是中国西汉晚期有名的人物 , 他少年时候逃避借光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 , 直到现在还是人们用来劝人学习的经典 , 而且他从小就饱读诗书 , 尤其是对于《诗经》中诗句的含义非常喜欢研究 , 所以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称赞 , 曾经和萧望之、梁贺等人一起辩论 , 因此被推举为官 。
匡衡画像
匡衡刚做官的时候只是一个普通的文笔官员 , 但是也干得非常出色 , 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 , 甚至被人称为“才智有余 , 经学绝伦 。”可见匡衡对于经学的研究确实已经非常深入了 。之后等到汉元帝继位之后 , 匡衡因为表现出色 , 被封为郎中 , 后来更是让匡衡在大殿之中为那些个官员讲解《诗经》因此被封为丞相 , 匡衡就靠着自己对于经学的理解居然达到了古代为官的巅峰 。
当时已经是西汉后期 , 走下坡路的时候 , 各种矛盾问题层出不穷 , 而且自然灾害也比较严重 , 甚至产生了“日食、地震” , 在古代这可是一个非常不吉利的现象 , 而且在当时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也算是深入人心 , 所以汉元帝非常恐慌 , 急忙询问文武百官 , 应该如何才能消弭上苍的怒火 , 匡衡也是一个有才的人 , 更具当时的社会环境 , 上书劝告元帝应该倡导节俭 , 亲近忠良 , 选拔人才等等 , 还主张以礼治国 , 这其中不少政策都正中要害 , 因此深受元帝的信任 , 对于当时的朝政产生了不小的正面影响 , 但是后来因为匡衡多占了几百亩的封地 , 加上他的儿子不给力仗着父亲为官 , 酒后杀人 , 所以匡衡不得不辞职 , 被免职后 , 匡衡没有颜面再回家乡 , 死在了匡谈村 。
匡衡的故事
匡衡作为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 , 他的一生精彩万分 , 也留下了很多经典的故事 , 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他凿壁借光和求书的故事 , 在这里小编就为大家深入的来介绍一下这两个故事 。
匡衡雕像
话说匡衡祖上就是种地的 , 一直都尊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 , 再加上实在是穷 , 所以也用不起也用不到蜡烛这种东西 , 而匡衡不一样 , 他有着进取的心 , 想要好好学习 , 但是白天必须努力干活没时间看书啊 , 只能晚上看 , 而到了晚上的时候又因为没有蜡烛 , 没法看 , 匡衡就陷入到一种非常尴尬的地步 。
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邻居有钱 , 晚上总是点着蜡烛 , 于是就向去借一根蜡烛 , 但是人家怎么肯 , 一顿冷嘲热讽 , 匡衡心里就不高兴了 , 心想“莫欺少年穷 , 现在看不起我 , 以后我让你都不敢看我(后来匡衡的成就确实是让这户人家望尘莫及) 。”但是没有光还是一件大事啊 , 匡衡冥思苦想 , 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你不是不借我蜡烛吗 , 我直接借点光来用用 。”他在墙上开了一个小洞 , 为了避免被邻居发现还不敢开大了 , 所以透过来的烛光很微弱 , 但是好歹能学习了 , 于是匡衡努力的学着 。
匡衡这么如饥似渴的学习 , 很快就把家里的书给看完了 , 觉得自己还是太没文化的匡衡很想再多看一点书 , 于是就找到了当地的一个大户人家 , 那个大户人家有着很多的藏书 , 匡衡就对主人家说:“我可以免费工作 , 只要能够让我看您家里的书就好了 。”那个主人家也是一个开明的人 , 最后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 还有一说是说当时那户人家的主人也是一个老学究 , 对于像匡衡这样爱好学习的人非常看重 , 不只是把藏书给他看 , 还亲自教导他 , 最后匡衡总算是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大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