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佛济公明明就是个和尚!但是为何偏偏酷爱酒与肉?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 。……"这样熟悉的歌词,说的是活佛济公的传奇故事,济公是一个才华横溢、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能惩处为富不仁之人的罗汉 。济公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身破破烂烂,他破帽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却不受戒律约束,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 。而其实济公是活佛,是救济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学问渊博的高僧,济公好打抱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能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那么,济公为何整天疯疯癫癫,不受戒律约束,酷爱酒肉?这问题值得深思,这与济公的身世有关,与性格有关,与时代有关 。
网络配图
其一:济公有佛缘,有救世济民的佛心,却没能照料好父母,变成济颠 。
济公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浙江台州人,是当时天台临海郡都尉李文的,远房子孙,他的高祖李遵瑁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 。李家世代信佛,济公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山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因为虔诚拜佛才得此子 。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名李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厚的佛缘 。济公出生家境虽很富有,却没染上执垮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最后投奔灵隐寺 。
只是,由于济公痴迷在修佛中,导致父母双亡,家财被管家所占,原配妻子又变得痴呆,济公内心深处感叹命运的不公,精神受到刺激后变得恍恍惚惚,于是一生怡然飘逸,喜欢云游四方,却又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不慕权势却有与恶势力对抗的心志 。济公出家后,一反常态,言行叵测,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状类疯狂,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人,所以有僧人向方丈告状,谁知,方丈慧远一边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慧远方丈是有远见的,《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 。"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第十七尊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当时受苦受累的人民真的期望着救星和英雄的出现,于是济公便是高僧,成了"活佛",深受人们的喜爱 。
网络配图
其二:济公外俗内仁,貌似疯颠,却不同凡响 。
【活佛济公明明就是个和尚!但是为何偏偏酷爱酒与肉?】济公能乐善好施,行善积德,与济公家族有关,济公家族有三个特点:一是世代仕官,且为将门,二是为官清正,政绩卓著,三是历代积善信佛,济公之父李茂春,目击朝廷腐败,弃官隐居经商,念佛,为人淳朴厚道,乐善好施 。别看济公整天疯疯癫癫,其实自童年起就有一颗扶危救困的侠义心肠,其中如"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棒打寿联"、"赭溪救童"等等都广为流传 。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却是一位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也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 。
"一身破烂行天下,除恶惩奸辩是非 。"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 。这就是济公,一种脱俗的形象,一个思想境界和道德修行都超脱于常人的高僧,济公一身破破烂烂,与那些衣着华贵却藏污纳垢的封建社会虚伪小人是一种鲜明的对比,一身铜臭背后却存在肮脏和无耻,济公光明磊落,笑对人生 。是啊,那些所谓的戒律和道德在封建时代是卑鄙的,只有济公,想笑就笑,想喝酒就喝酒,想吃肉就吃肉,多么的自由自在,多么的真实 。这种真实的善良是人们所期盼的,也是济公具备民间游侠的色彩的真实写照,从而使济公不同凡响,在佛门众弟子中独树一帜,是超脱于常人评判标准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