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继位之谜:是篡位夺权还是太后遗愿?( 二 )


那么 , 作伪的人是谁呢?许多学者都认为 , 从种种迹象分析 , 作伪者主要为赵普 。宰相赵普识见过人 , 眷恋权力 , 又贪利好财 , 利用权势展建宅居 , 常常干些受贿营利的勾当 , 时还庇护违法谋利的属下官吏 。在太祖后期 , 有人上告赵普及其属下许多不法之事 , 太祖震怒 , 欲拟旨严办 , 在太子太师王溥等的营救下 , 方得免除重惩 , 其属下官吏送御史台治罪 , 赵普被贬官 , 以同平章事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太宗即位之初 , 赵普上表请求入京参加太祖入陵葬仪 , 太宗准他回京 , 顺势罢其使相和地方之职 , 改授太子太保这一虚衔 。因为赵普于太祖在位时曾阻挠太宗继统而受到冷遇 , 居京数年 , 郁郁不得志 , 尝够了失去权势后的世态炎凉 。且在新任宰相卢多逊的排挤打击下 , 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 。这时 , 卢多逊与皇弟赵廷美相交甚密 , 引起太宗猜忌 , 想借重赵普这位元老重臣 , 打击政敌 , 巩固皇位 。
网络配图
太宗便召见了赵普 , 赵普看准时机 , 当即表示“愿备枢轴 , 以察奸变” 。退朝以后 , 赵普立即上了份密奏 , 打出“金匮之盟”这张王牌 , 使太宗的继承皇位得到名正言顺的依据 。果然很快又受到太宗的召见 , 太宗甚至当面道歉说:“人谁无过 , 朕不到五十 , 已尽知四十九年非 。”接着就日后皇位继承问题试探赵普 , 赵普回答说:“自夏禹至今 , 只有传子的公例 , 太祖已误 , 陛下岂容再误邪!”一语正中太宗下怀 , 连连额首 , 两人又密谈许久 。于是 , 赵普次日就恢复了相位 , 且兼领侍中和拜梁国公 , 这是宋初德高望重宰相的加衔 。这样 , 太宗与赵普为了各自的目标走到一起 , “金匮之盟”便是两人政治勾结的产物 , 是一件伪造的政治赝品 。至此 , 经过这样逻辑的分析 , 似乎已拨开了疑云谜雾 , 窥见了历史的真相 。
其实 , 问题并不这样简单 。如果说这一事情是彻头彻尾的伪造 , 那么为什么太祖始终不立自己儿子为皇储?其长子与第三子早夭 , 次子德昭已二十六岁 , 第四子德芳也已十八岁 , 不闻其兄弟有失德之处 , 都可以做皇帝 。而太祖一开始就让弟弟光义担任最有权势的开封府尹 , 听其网罗大批幕僚 , 主持京师政务达十三年 , 后又进封光义为晋王 , 位居宰相之上 。五代时期 , 亲王尹京隐然已有继位人的地位 , 进封晋王更是确认其皇储的地位 , 如后周世宗即位前就是晋王兼开封尹 。而太宗即位后 , 也让弟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 , 封齐王 , 后改秦王 , 表明沿用太祖时皇弟尹京的旧制 , 廷美也基本获得准皇储的地位 。宋初这一贯的做法 , 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吧 。
同时 , 赵普曾在这问题上提醒过太祖 , 且有过阻止赵光义继统的蛛丝马迹 , 从而得罪了太宗 。如太宗曾对赵普说:“朕几欲诛卿!”何事使太宗如此不能释怀呢?据《丁晋公谈录》载 , 太宗继位后不久 , 曾漏出过一句话:“倘若还是赵普在中书 , 朕也不得此位!”赵普在其罢相后的奏章里也谈到:“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 , 皇弟忠孝全德 , 岂有间然 。”这肯定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 但为了将来的身家性命考虑 , 赵普不得不作此说明 。后来赵普投向太宗怀抱 , 取得太宗信任后曾坦言:“先帝若听臣言 , 则今日不睹圣明矣 。”所以赵普死后 , 太宗还耿耿于怀地声明:“赵普一向与朕有不足 , 众人所知 。”可见 , 赵普曾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给过太祖许多忠告 , 但太祖终不听 。且赵普罢相才一个月 , 就进封光义为晋王 , 位居宰相之上 , 光义隐然已定为皇储 。太祖为何如此听不进赵普之忠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