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不为人知的四大秘密:竟隐藏的如此秘辛

1997年,市里和红梅村联合对该墓实行挖掘 。挖出的棺木长仅1.7米,宽仅45 厘米,无疑是装女人的棺木,但墓主人身份很难判断 。
鉴真和尚去日本历经11年,杨贵妃如何逃到日本?
谜团一,“贵妃遗体”新旧唐书记载不同,新唐书只说香囊犹在 。
网络配图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促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 。叛军攻入长安时,唐玄宗连夜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 。随行将士突然起义,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 。随后,他们把矛头指向杨国忠的姐姐———杨贵妃 。
就在这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几个神秘人忽然出现在马嵬坡上 。他们悄悄挖开贵妃的坟墓,他们究竟在找什么?史料记载玄宗皇帝回长安后,秘密令宦官改葬贵妃,但是去改葬的人回来却说不见了贵妃的遗体,只带回了贵妃生前携带的香囊 。
【杨贵妃不为人知的四大秘密:竟隐藏的如此秘辛】关于神秘挖墓事件,新旧唐书有两种不同记载 。旧唐书里说: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而新唐书里却只有:香囊犹在 。新旧唐书为何有差异?贵妃的遗体是否被盗墓人盗走了?
但这样的说法似乎很难成立,危急时刻,民间的人不会很快得知贵妃埋葬的地方 。而且倘是盗墓分子所为,就不会留下香囊 。那么,新旧唐书哪个记载更准确?旧唐书是唐朝时就记载的,而新唐书是宋朝人根据旧唐书编写的,按常理说应该是旧唐书尤为可信,但如果是这样,新唐书里也不该将“肌肤已坏”如此重要的记载删掉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刘厚滨教授认为,从唐明皇本人角度来看,他肯定要对外宣布贵妃已死 。可如果现在这样记载,就给人一个想象空间 。宋朝人在写新唐书时,干脆就不说有没有尸体,就把这事给回避了 。
谜团二,传说贵妃藏进太蓬山的道观,但为何史料无记载?
11世纪时,日本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据长恨歌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 。紫式部是日本宫廷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处 。
网络配图
史料中最翔实的航海记载就是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前后历经11年,经历了5次失败,屡遭磨难,才终于到达日本 。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杨贵妃想要逃到日本究竟有多大可能性?人民大学历史系刘教授分析,据记载唐朝时,中日交往频繁,包括非正式的也有16-17次,从船的规模上看,杨贵妃出逃日本应该没问题 。就算这样的船能到日本,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贵妃要在哪个港口登船呢?
据古代交通史记载,当时唐玄宗逃到了四川,杨贵妃一定会选择相反的方向,可能到武汉,经长江下游,有三条路线,一个是扬州,一个是苏州,另一个是明州,可能在这3个地方登船,最后到达日本的山口久津县 。位于四川省营山县的太蓬山,地貌独特,山势险峻 。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蓬莱”会是指太蓬山吗?传说大唐时杨贵妃酷爱吃荔枝,唐玄宗专门开辟了一条荔枝路,而这条路就路过太蓬山 。如果真是这样,为何史料里没记载?四川史学专家冯教授认为,关于杨贵妃生死的传闻相持不下,一方面是史料的粗略记载,一方面是文人墨客的浪漫描述,虽然很多传说无法考证,但杨贵妃三个字已经成为大唐盛世的代名词,她的生死之谜值得人们永远探索 。
而今在马嵬镇上,重新修葺的杨贵妃墓馆里不仅有贵妃的墓,还有塑像 。现今修葺的墓有3米高,外形用青砖包砌得很严实,原始贵妃墓不可能有这样包砌的青砖 。在疑惑无法解答时,四川都江堰市的红梅村传出了千年古墓的奇闻 。传说,这个村子后山脚的一座千年古墓是杨贵妃的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