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法|扎根隧道38年 一线技术工人李鸿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


盾构法|扎根隧道38年 一线技术工人李鸿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
文章插图
扎根隧道38年,一线技术工人李鸿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
向世界难题“亮剑”
本报采访人员 钱培坚
11月3日,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超大直径盾构掘进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第一完成人是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管涵顶进工、高级技师,有“管涵顶进工第一人”之称的李鸿。
去年3月,李鸿调入公司国际部,被派驻新加坡。得知获奖后匆匆赶回国内,因防疫要求在酒店隔离,《工人日报》采访人员通过电话联系到他,听他讲述扎根隧道事业38载的“亮剑”人生。
“在豆腐中打洞”
1983年,李鸿从上海市隧道技校毕业后进入上海隧道公司,成为一名隧道工人,此后一直工作在隧道中、盾构机旁。“‘管涵顶进工’原本并不存在,它是时下隧道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后,催生出来的新型职业。”李鸿说。在班组同事眼中,李鸿与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李团长”有几分神似,面对困难,开动脑筋,“亮剑”而上。
几十米深的地下世界,与地上截然不同,前方总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李鸿握着方向盘,操控着盾构巨龙,带领十几名工友,向着茫茫黑暗中的未知进发。
20年前,时任施工队长的李鸿接到了一通急电。上海地铁2号线人民广场换乘站在叠交穿越地铁1号线的过程中,前方土体突然下陷了10厘米,随着盾构机的推进,下陷会越来越深。这是上海地铁的第一次穿越工程,状况出乎所有人预料。地下施工是高风险作业,上海的地质属于含水软土地层,要想在这里挖隧道,好比“在豆腐中打洞”。“一旦操作不当导致塌方,大家就没了。”李鸿需要决策:盾构机应该继续向前推进,还是停下?
李鸿和团队在地下反复研究,测算数据。12个小时后,他找出了下陷原因。“一方面考虑到两条隧道要叠交,1号线加固做得较为厚重,另一方面盾构机在推进过程中速度过快。”找到症结,他重新坐进盾构机,手动输入指令:刀盘转速是多少、推进速度是多少、控制的坡度是多少……即将启动的那一刻,李鸿一回头,盾构机体内,所有班组成员一个不落:“队长,快出发吧!我们相信你。”7天后,盾构机冲破黑暗,为工程画上圆满句号。
38年来,李鸿参与建成包括国内第一条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在内的11项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工程,成为该领域的技能型首席领军人才。在他的带领下,上海隧道公司以国家“863”课题《超大特长越江盾构隧道关键技术研究》为主导,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直径隧道——上海长江隧道,化解了世界隧道工程史上一系列从未遇到的难题,提前14个月实现通车,并一举创造三大世界纪录:最长——盾构一次性掘进距离长达7.5千米;最大——两台超大盾构直径15.43米;最深——盾构埋深达55米。
敢于挑战世界难题
李鸿是中华技能大奖的获得者,该奖项全国仅300余人荣获,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最高奖项。
2017年5月,李鸿受命参加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工程。这是长江中上游首条超大直径越江隧道,也是国内最大直径、首条公铁合建的盾构法隧道,被国内外专家喻为“世界级难题”——坚硬的“钻石”地层和高黏度的“年糕团”复合地层,让巨型盾构机寸步难行,工期面临严重滞后。
“哪一天盾构机动起来,我哪天出井!”李鸿立下军令状。每天早上7点,他第一个到达施工井,晚上最晚一个离开施工区,披星戴月两个月,盾构机操控室就是战场。他多次组织专家会诊,集思广益,最终拟定解决方案。短短3个月,两台超大直径盾构机改制成功,重新开始了长江底的征途。2018年10月1日,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通车,一项新的世界纪录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