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为何非要制作慈禧和光绪的蜡像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2005年向社会公布了清代电报档案,里面记载了清朝末年法兰西博物院制作并展出慈禧蜡像的一些情况 。当时清廷上下,包括慈禧本人,对蜡像艺术了解不多,所以很难接受这种艺术形式 。“蜡像事件”导致了中法两国外交部门多次接触和交涉,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
法国人为什么非要制作慈禧和光绪的蜡像呢?说来话长 。
据清宫电报档案记载,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素以世界强国自居的法国军队,在镇南关惨遭清军痛打,一败涂地,使得发动战争的法国内阁,土崩瓦解,集体辞职 。法国民众开始对中国有所了解,知道中国有一个掌握实权的皇太后叫慈禧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法国民众对中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中国还有一位准备效仿西方政治的年轻皇帝叫光绪 。于是,法国的蜡像艺术家广泛搜集两人的画像及各种图片,制作了中国太后和皇帝的蜡像,并在巴黎、伦敦等几座城市巡回展出 。用蜡制作的慈禧,竟然栩栩如生;身穿龙袍的光绪,更是红光满面、呼之欲出,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人们驻足观赏,品头论足,有高谈阔论的,也有窃窃私语的 。
网络配图
【法国人为何非要制作慈禧和光绪的蜡像】然而,在这些游客当中,却有一个中国人 。根据现有材料推测,此人应是爱新觉罗·载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外务部派载泽等人赴日、英、法、美、比诸国考察政治,载泽一行借机游玩,在法国博物院看到了太后、皇上的蜡像 。他的眼光与那些外国游客不同,目睹了本应母仪天下的慈禧太后,居然位列各色闲杂人物当中,任人指点,深感有失大清国的体面 。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载泽回国后,立即报告清廷外务部,说法国人制作太后、皇上蜡像,问题很多,主要有三条:一是不像真的,形象不好;二是服装粗糙,用玻璃代替珠宝,质量低劣,完全不符合朝廷规定的款式;三是慈禧的形象与光绪相比,不够突出 。当时的光绪皇帝虽然因为戊戌变法失败,而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但仍颇受洋人青睐 。即使在囚禁期间,慈禧仍然迫于压力.要光绪走出瀛台,与洋人见面晤谈,以示政权稳固,国泰民安 。这样一来,蜡像问题似乎具有了深奥的政治含义,于是清朝政府的外交部门与法国外务部开始了艰难的交涉历程 。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清廷动用了当时最为先进通讯设备——有线电报,用于中法之间的交涉 。外务部曾多次给“出使法国大臣”刘式训发电,指挥其在法国的行动 。例如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发出的第一封电令,就大有讲究,寥寥数语,言简意赅,要求刘式训,知照法国外务部撤除蜡像 。电文说:“泽公面称,前游法国博物院,见有慈禧、皇上蜡像,并非真像,衣饰亦不如式,希婉达外部,令该院撤去 。”以后又通过电报,你来我往,中法之间互相扯皮,双方似乎是打起了持久战 。
查阅光绪三十二年以后的电报档案,不难看出,中法交涉,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只有过程,没有结果 。至于蜡像的最后下落,当然也就成为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谜案了 。
清末出现的这一风波,在蜡像艺术发展的历史上,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 。说起蜡像最后竟然漂洋过海,传到了中国 。据说正是在中法“蜡像事件”以后,一些旅欧华人以邮寄的方式把蜡像和蜡像艺术介绍到国内,但没有引起国人广泛的注意,只是出现了一些蜡质的水果和工艺品 。直到“文革”时期,为了支持当时的“工宣队”,毛主席曾经赠送给工人阶级一枚芒果,用蜡复制,分发全国各地的部队、机关、工厂和学校,供人瞻仰,扩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