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之后,李来亨为什么还在坚持反清复明?

清朝康熙三年的春天,湖北兴山县茅麓山周边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满清王朝即将完成征服天下的最后一块拼图 。
图海领军从湖广,李国英领军从四川,东西两面将茅麓山围得水泄不通,接近十万大军布下的营帐连山遍野,即使是春寒料峭的时节,为军队提供补给的数十万民夫则在山路上川流不息地,体力不支者则被监工就地射杀,险峻的山道上随处可见民夫们冻饿而死的尸体 。
在这个暴力和死亡形成的旋涡中心,坐落着大陆上最后一支打着大明旗号的军队——南明临国公李来亨(李自成侄孙)部,也就是所谓的“夔东十三家” 。
这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战斗,是真正的绝境,清军光是数量就是他所部的数倍以上,而且补给充足,政治上大明在两年前就随着永历帝的死彻底完蛋了,满清已经完全确立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士气高昂 。
茅麓山地势险峻,同样意味着进出山的道路被锁的死死的,连逃都逃不出去 。援军?不会有任何援军,东南的郑家因为内讧被赶到了荒岛上,而在巴东地区一同作战的王光兴,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人或死或降,自己必须孤军奋战 。奇迹?明末没有奇迹,没有黄石,没有陈新,没有邓香菇,有的只是千万尸体堆砌成的惨烈现实 。
对李来亨而言,投降并非是不可能的选择 。晋王李定国何等英豪盖世,其世子吃不了荒郊野岭的苦,最终依然投降了;王光兴为反清转战千里,何等气魄,最后不也投降了吗 。自己何必要搭上自家和万余将士的生命 。
为了尊严?那又能值几个钱,至少水太凉,洪承畴,吴三桂们都是这么觉得的 。
清军攻入南京,众明臣纷纷屈膝降伏
为了大明?自己的父祖辈花了几乎一生来推翻这个腐朽的朝代,自己归顺后没有受到什么恩惠,处处被排挤的同时,反而要屡次出兵拯救这个不争气的小朝廷 。甚至连战斗的理由都是虚无的,李来亨的父祖辈战斗了一生,结果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剪了辫子后继续鱼肉百姓,杀良冒功的旧明军队换了身皮后继续屠杀百姓,什么都没变 。但最终他以及茅麓山的将士们用最绝决,最壮烈,最凄美的行动为那个时代划上了尾音 。
【为了达到困死明军的目的,清军构筑木城,挑挖堑沟,树立排桩,切断明军同外界的一切联系 。木城是为清军驻守而设立的,城外挖掘阔深各八尺的濠沟;濠外埋设一道五尺宽的排桩,名为梅花桩 。其形制是用长五尺、围一尺的圆木一半埋入地中,地面桩高二尺五寸,各根木桩之间相距仅五寸,参差排列,状如梅花 。这项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工事完成以后,给李来亨部明军的行动和军需供应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

明朝灭亡之后,李来亨为什么还在坚持反清复明?

文章插图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李来亨部贮积的粮草消耗得差不多了,求战不得,被迫拼死突围 。六月十五日深夜,李来亨亲自率领总兵五名、精兵数千名分路进攻清军防线,另派三名总兵带领士卒旁攻,牵制他部清军赴援 。明军抬着云梯、盾牌,手持钩镰大斧,砍断木桩,填平沟堑,“炮矢如雨,蜂拥攻打” 。由于清军防御严密,突围未能成功 。闰六月初九日夜晚,李来亨再次率领数千名士卒向清军阵地发起猛攻,“槍炮齐发,势如风雨骤至” 。明军战士“莫不奋臂争呼,拼死力战” 。因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明军虽“连攻五阵”,结果仍被清军击退 。两次突围的失败,使李来亨深知打破清军重兵包围的希望已化作泡影,但他仍然大义凛然地决心与阵地共存亡 。他把清方派来招降的叛徒李有实处斩,表达了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 。清军见劝降无效,进一步挑深濠堑,加固工事,以求不战而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