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做了一个什么决定这个决定为什么会是宋朝灭亡的隐患

【赵匡胤做了一个什么决定这个决定为什么会是宋朝灭亡的隐患】九六零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 。之后,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可以说,宋代在中国历代王朝中,给人一种“国富而不强”的感觉,其直观感受便是:多次战争失利,常受周边邻国欺辱,甚至,在南宋发生两帝被虏之时,堪称宋代最耻辱事件 。
所谓宋朝的“国弱”主要指的是军事实力低下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存在多方面因素,如:宋朝重文轻武,虽然,国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军备废弛、战斗力下降乃是不争事实 。另一方面,宋朝的对手可谓是空前强大,如:宋朝建立时,其所面临的对手为建国百年、仍处巅峰的辽国,而后又有蒙古、西夏、金朝等强敌进犯 。
宋朝在重文轻武形势下,还能够撑过百年,实属不易 。
大辽帝国,其制度的建立仿照的是中原王朝,拥有自己的农耕制度,老百姓能够以此维持生计 。拥有完善制度的辽国,等同于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可不是那些游牧民族所能相比的,由此,宋朝早期将大辽视为心头大患 。游牧民族虽有威胁,但多数根基薄弱,生产单一,平日仅靠烧杀抢掠维持 。
像中国北部的游牧民族,虽然作战骁勇,但是,总体实力较弱,一旦陷入长期战争,后方保障供应不足的缺点就会暴露出来 。简单来说,游牧民族发展单一,单纯崇尚武力,国内未有完善制度作为发展基础,加之,生存环境恶劣,一场风雪灾害都能轻易重创游牧民族 。
比如:在唐初时期,李靖率军攻打突厥,还未真正动手,北方草原一场大雪便极大削弱了突厥实力,李靖趁此千里突袭,最终抓住了突厥可汗 。
突厥的败因很简单,即草原遭遇大雪,作战物资无法及时送达前线,导致最终战败 。而唐朝却能完全克服这个问题,千里奔袭直取突厥总部,其背后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抗,更是整个国力的对抗,即:从经济、军事、农业、文化、科技、国家制度等各个层面综合考虑 。
当初,北宋征伐北汉,后方输送的物资价值远远超过突厥在唐代所抢物品的价值,如此对比下,突厥只能算小打小闹 。中原王朝每一次兴师动众举兵征伐,损耗都是异常巨大,几乎是倾尽全国之力,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根本无法承受的起的 。
辽人虽然属于游牧民族,但其建立的国家吸取了中原王朝的管理制度,论耐力与潜力,要远远强于其他游牧民族 。北宋初期,宋朝便意识到辽国将成为心头大患,遂命大将李继隆率领军队征讨辽国,经过多场作战,每场歼敌都能达到数千人 。其中,与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的两次交手,皆大获全胜,歼灭众多辽军精锐 。尽管如此,辽国仍旧拥有可战之力,不惧国力损耗 。
反观汉朝时期的匈奴、唐朝时期的突厥,这些游牧民族一旦精锐力量受损,整体便会出现溃败之势,需要长久时间的休养生息方能恢复,完全没有久战之力 。在率军北伐方面,赵匡胤的才能明显要高于赵光义,至少从军事才能方面来说赵匡胤略高一筹 。他懂得如何保存精锐力量,防止损失殆尽,即使战败,也会将主力军队带回 。同时积极练兵,吸取教训准备下次再战 。
早期都城在开封时,赵匡胤意识到开封周边平阔,无险可守,将来若爆发战事,将会使都城陷入被动地位 。为此,他有了迁都的打算,至于迁往哪里,赵匡胤早有打算 。
就在开宝九年的四月,赵匡胤在巩义祭拜了自己父亲后,说出了这个秘密:“朕意已决,迁都洛阳城 。”此言一出,天下震惊,此时,太祖之弟晋王赵光义从容说道:“迁都未便,国家之守,在德不在险 。”其实,赵光义所说的“德”是他已经收买了开封府的大小官员,成立自己的一套班子 。如果赵匡胤执意迁都,那他所有的心血都付之一炬,胎死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