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燕国乘火打劫,却为何差点被赵国反灭?

公元前251年,赵国发生了三件大事 。
名将廉颇做了相国,被封为信平君,这是第一件 。第二件是燕国派相国栗腹访问邯郸,献五百金做赵王的酒资,达成燕赵盟约 。第三件事,廉颇与赵孝成王万万没想到,燕国突然背信弃义,派出两路大军进攻赵国 。
原来,栗腹出使邯郸时发现,赵国青壮年大多死于长平之战,士兵多为老幼,燕国可以趁机灭赵 。燕国上下一片狂热,企图仗着数十万大军以多欺少 。
赵孝成王勃然大怒,派廉颇率领八万精兵在邯郸北迎击燕相栗腹,又让将军乐乘以五万人马到北方的代郡抵挡燕将卿秦 。两路赵军以寡击众,却大破敌军,杀栗腹,虏卿秦 。
廉颇(非写实画作)
廉颇趁胜追击,反而包围了燕国首都 。若非秦国出兵攻赵,只怕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燕国要提前灭亡了 。
看似元气大伤的赵国居然差点反手灭燕,天下人目瞪口呆 。长平之战只过了九年,邯郸之战才过了五年,赵国怎么恢复得这么快?一切的一切,与赵国的特殊国情有关 。
赵国有三大政治中心,没人能一口气灭赵
赵国是秦国在战国后期的头号劲敌 。两国宗室同为嬴姓,有着共同的祖先,但秦赵的国情差异很大 。秦国只有一个政治中心——关中的咸阳,只要荡平咸阳,秦国就死透了 。
赵国不同,有三个传统的政治中心——南之邯郸、西之晋阳、北之代 。无论是谁来灭赵,光是打下邯郸,赵国残余势力还能凭借另外两个政治中心负隅顽抗 。
赵国三大政治中心
比如,魏将庞涓拔了邯郸,但晋阳、代地军民仍在顽抗,齐国也派田忌、孙膑率兵围魏救赵,魏国灭赵功败垂成 。秦国名将王翦拔邯郸,虏赵王迁,赵国宣告灭亡 。但赵公子嘉带领赵军残部北上代郡做了代王,直到数年后才被秦将王贲、李信剿灭 。
燕国派出的两路大军,正好分别指向邯郸与代两个政治中心 。
赵国的三大政治中心的格局早在春秋晚期就已经形成 。既有地理因素,也有人文因素 。
巍峨的太行山脉把这三个地方隔成了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晋阳所在的太原盆地成为赵国的太原郡,代国转化为代郡,邯郸辐射着太行山以东、黄河以西的华北平原 。后来被赵国吞并的中山地也属于邯郸板块 。
太行山脉与三大政治中心
相对于一目了然的地理因素,三元格局形成的人文因素就复杂得多 。
当年赵氏还是晋卿的时候,赵简子派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修筑了晋阳城 。考古研究表明,晋阳城的规格比同时期的秦国首都雍城还大一些,这里也成为赵氏的第一个都城 。
赵简子为了充实晋阳的力量,令邯郸大夫赵午把卫国献给赵氏的五百户士民迁徙到晋阳 。然而以赵午为首的邯郸赵氏小宗抗命,身为赵氏族长的赵简子囚杀赵午,激起了赵氏内乱,随之引发了六卿斗争 。赵简子退守晋阳,好不容易才挺过了这次危机 。
由此可见,赵国此时已经形成了“晋阳+邯郸”二元格局 。赵简子死后,其继承人赵襄子北上灭了与赵氏联姻的代戎国,二元格局又拓展为“晋阳+邯郸+代”三元格局 。
战国战车兵
赵襄子本非储君,是父亲废除大哥伯鲁另立的 。当时废太子伯鲁已死,赵襄子封伯鲁之子为代成君,晚年传位给代成君的儿子赵献侯 。
年少即位的赵献侯,把首都迁徙到了邯郸以南的中牟 。然而赵襄子的弟弟发动政变,并在代地自立为君,是为赵桓子 。赵桓子仅在位一年就病逝 。国人决定遵从赵襄子的遗愿,重新拥立赵献侯 。
到了赵献侯的孙子赵敬侯时,赵国才开始把邯郸当首都,一直持续到赵国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