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之一赵翼简介

赵翼(1727—1814年6月5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诗人 。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 。乾隆二十六年进士 。官至贵西兵备道 。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 。长于史学,考据精赅 。论诗主“独创”,反摹拟 。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
生平
赵翼的先祖是宋代宗室,到了他的祖父尚且为官儒林郎,后家道开始中落 。他的父亲赵惟宽,字子容,以设塾授业为生 。赵翼自六岁起,即随父亲就读于外 。十二岁为制举文,一日能成七艺,人皆奇之 。乾隆六年(1741年)他的父亲在一家姓杭的大户家教书时去世 。赵翼孤苦伶仃,无以养弟妹 。杭家怜悯他,遂留他继承父业,继续教书 。当时他仅15岁 。十九岁入府学,成为秀才 。在此后的数年中,他一直应聘为富家课徒 。
乾隆十四年(1749年),私塾职被解雇,饥寒驱迫他离家北上,投奔作幕于京城的亲戚 。时年二十三岁 。抵京后,赵翼以其文才受知于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 。刘文正公延至家,纂修《国朝宫史》三十六卷 。该书后来在乾隆三十五年完稿出版 。
翌年秋,他在顺天乡试中一举克捷,中乾隆庚午科北榜举人,又考中明通榜 。由于主考官汪由敦的器重,自同年冬起,赵翼在结束《国朝宫史》的编写之后,又被聘入汪氏幕署 。汪氏家中富于藏书,加以汪由敦本人深于文学,又极爱赵才 。积以日月,赵翼的诗文修养不觉大进 。在此期间,赵翼虽在会试中败北,但仍然以文理畅通而先后考取礼部教习、内阁中书 。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入直军机 。此时正值清廷兴兵征计西北准噶尔,军事文书往返频繁,为赵翼崭露头角提供了良机 。尹文端公、傅文忠公咸倚重之 。其扈从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切应奉文字,几非君不办 。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成进士 。殿试拟第一,高宗以清代陕西未有状元,因取第三,卷互易,即王文端也 。授翰林院编修 。担任方略馆纂修官撰文,修《通鉴辑览》 。京察一等后,记名以备用为道员知府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顺天府乡试任同考官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赵翼出任会试同考官 。乾隆三十年(1765年),出任顺天武举主考官 。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冬,出任广西镇安知府 。到任后,他视察全境 。当时因购马补济滇军,有关部门改用大筐代替旧小筐收敛粮食 。百姓怨声载道 。赵翼允许改回旧筐纳粮,改变了常平仓谷出轻入重的弊端 。同时对横征暴敛的监仓奴和书吏严加惩处,制定了各种利民的改革措施 。镇安百姓感激涕零 。后奉特旨,赴滇筹划与缅甸的战事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返广西镇安府原任 。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调守广州知府 。获海盗一百八人,按律皆当死,乃条别其轻重,戮其魁,馀多遣戍 。乾隆三十六年,经调部引见,赵翼任贵州贵西兵备道道员,任上,他查处两铅厂谋私利造成亏空的大小官员 。改任贵西道经历,他又除掉短缺工资运费的多种弊端 。
乾隆三十七年,上司知道他在云南参予过缅甸之役的军务,略次建功之际,在广州平海盗处理的谳大狱旧案事发,赵翼受弹劾被交部议而降级 。乾隆三十八年,奉旨被吏部引见时,他以老母年事高为由,告假回乡,不再复出为官,朝廷准允辞官 。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他取道山东赴京,打算在宦海竞渡中再决雌雄 。行至台儿庄,忽患风疾,双臂不能自主,他只好向命运屈服,掉头南归 。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归隐生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