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败清真正秘密,非兵不勇,天不善,朝政乱,是这不得不服的理由

公元1392年,对整个大明王朝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在普通外略显不同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们当朝太子朱标去世了 。但是对于此时一个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父亲来说,朱元璋无疑是最撕心裂肺的那个 。朱标为人宽厚仁慈,虽然和四弟朱棣比起来,一点都不像他这个用双手打下偌大江山的父亲 。但是为了帝国的未来,朱元璋知道朱标才是最适合的继承人,更何况他还是自己的大儿子 。
既然原太子去世,那么重立太子成为了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其实这个问题说难也不难,说不难却也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像朱元璋的无疑还是那个能力卓越的四子朱棣,他也想试着立朱棣为太子,然而却遭到了礼部一众大臣的极力反对 。他们搬出了朱元璋无法反驳的理由:“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因为祖辈有训:“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正是因为如此,公元1393年,朱元璋立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其实是朱标二儿子,但是他的大儿子早年便夭折了)朱允炆为皇太孙 。
很多人说朱元璋为什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是因为爱屋及乌,而且朱允炆跟他父亲的性格一样为人宽厚 。我呸,朱元璋最喜欢的明明是四子朱棣,但是因为有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摆在那里,他也丝毫没有办法 。所以为了让朱标可以坐稳帝位,他借胡惟庸案杀了一大批开国功臣;现在为了给朱允炆扫清障碍,又发动蓝玉案再次清洗朝中拥兵重臣 。甚至暗中授意黄子澄在他死后“实行削藩”的政策,可这埋下了整个大明王朝最终覆灭的祸根 。
很多人说为什么嫡长子制度是大明王朝覆灭的祸根,其实它不仅是大明的祸根,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汉家王朝覆灭的祸根,因为他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不以贤”,这就导致了中国历史上会出现各种奇葩和白痴皇帝 。那为什么强硬如朱元璋都无法抗拒呢?
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衍生,只有正妻(原配)所生长子才配叫做嫡长子 。由于一般来说正妻在婚姻关系中才有权力,妾并没有地位,那么由正妻的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是保证财产(政权)以及人心的平稳过渡和稳固的根本,它不仅符合封建社会最实际的利益分配,同时也是维系宗法制、妻妾制度的核心制度 。所以从商末始,到《周礼》明确规定嫡长子继承制,之后的各朝各代都在强化这个制度,即使贤明如李世民也因为夺嫡之故被后世许多维护宗法制的大儒们所诟病 。朱元璋既为汉族之后,哪怕权力最大也是无法逾越已经在中原大地维系了千年之久的宗法制度的 。
既然连朱元璋都没有办法突破嫡长子继承制,那么还有谁可以不管它呢?当然有,那就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女真建立的清朝,其中真正把皇位继承玩的最溜的无疑就是清朝 。比如最早的时候,清朝的帝位是实行汗位推选制度的,说白了跟古罗马共和制时期的元老院推举制可谓是异曲同工,可以保证皇位继承人是皇室中最优秀的小孩 。
一法破万法,一下就革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缺点,由此清朝产生了雄才大略,奠定女真入主中原的清太宗皇太极;一统全国,带入盛世的清世祖顺治;平定三藩,以非汉族之身成为中国历史最伟大帝王之一的清圣祖康熙(康熙其实是孝庄和顺治商量指定的) 。但是这种王公贵族选举制度难道就没有缺点了?当然不是,比如说康熙晚年的时候几个皇子为了夺嫡各种勾心斗角,可把他的老骨头折腾个够 。康熙本想照搬汉族的嫡长子继承制,却最终觉得这个制度纰漏实在太大而罢休 。不过还好,最终四皇子胤禛夺得了皇位,也就是清世宗雍正,虽然整清皇室被几个皇子搞的乌烟瘴气,但是至少选出来的是最优秀的那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