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的末路:历朝历代酷吏其实都难以善终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酷吏治国”的一个高峰期 , 以致司马迁着《史记》 , 专门辟出《酷吏列传》 , 集中记述了西汉十一名酷吏的故事 , 其中有十名即活跃于武帝时代 , 分别为: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和杜周 。
网络配图
汉武帝时代之所以酷吏辈出 , 从大的历史趋势来看 , 这是申韩法术在汉代的回流所致 , 诚如钱穆所言 , “汉初制度、法律一切全依秦旧 。战国晚年申韩一派的法家思想 , 遂继黄老而为汉冶之指导 。此种趋势 , 在文、景时逐渐开展 。一面汉廷削平吴、楚七国之乱 , 一面又渐渐有所谓‘酷吏’出现”(《国史大纲》) 。从具体的时代背景来看 , 经过几十年“无为之治”之后 , 在文帝、景帝与武帝时代 , 民间游侠与豪强崛起 , 朝间列侯与大臣恃强 , 隐隐然对国家权力与专制皇权形成了威胁 。对于意欲打击豪强、惩治权贵、重新进行权力洗牌的汉武帝来说 , 他要下一盘很大的棋 , 而酷吏正好充当他棋盘上的车马炮 。
酷吏出身寒微(上述十名酷吏 , 除了周阳由为世家子弟 , 其他九名均起自卑微 , 义纵与王温舒还曾经当过盗贼) , 无私门可凭倚 , 因而易于帝王驱使 。而且 , 酷吏心狠手辣、铁面无情 , 敢于以铁腕手段贯彻上峰的权力意志 , 所以在“打黑”、“维稳”方面(比如打击不听话的豪强、摧抑势力坐大的商贾) , 往往表现出色 , 一旦他们干出了政绩 , 则获皇上赏识 。
义纵在长陵及长安县的县令任上 , 由于“直法行治 , 不避贵戚” , 甚至将太后外孙修成君的儿子逮捕法办 , 武帝觉得他很能干 , 便提拔他当河内郡都尉 , 掌管一郡治安——如果了解汉代皇帝与外戚之间的权力斗争 , 我们便不难理解武帝为什么要对胆敢冒犯贵戚的义纵加以重用 。义纵也不负皇上厚望 , 一到任就将当地豪强穰氏灭族 , 一时间“河内道不拾遗” 。有此政绩 , 皇帝又升他当南阳太守 。
与义纵同为盗贼出身的王温舒 , 发迹履历也跟义纵差不多 。王温舒在当广平郡都尉时 , “打黑”的手段很有一套:先在郡中挑选十余名好汉当属吏 , “以为爪牙” , 又将这些人所犯的罪行掌握在手 , 作为把柄 , 然后纵使他们去督捕盗贼 。凡替王都尉卖命的 , 虽有百罪 , 也不追究;而不肯卖力的 , 王都尉则抓住他过去所犯的罪行 , 处以重刑 , 甚至灭族 。这些爪牙当然要卖力卖命啦 , “以其故 , 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 , 广平声为道不拾遗” , 武帝听说后 , 擢升王温舒为河内郡太守 。
这时义纵已从河内郡升迁他郡 。王温舒在河内郡掀起的“打黑”风暴 , 让义纵之前对穰氏一家的灭族血腥一下子变成了毛毛雨 。王太守早在广平郡之时 , 就已经将河内郡的“豪奸之家”摸了个一清二楚 , 至河内后 , 立即尽捕“郡中豪猾” , 共计千余家 , 然后奏请皇上将重罪者灭门 , 轻罪者处死 , 抄家没收财产 。武帝立即准奏 , 于是王太守大开杀戒 , 导致河内郡“流血十余里” , 不但道不拾遗 , 而且“郡中毋声 , 毋敢夜行 , 野无犬吠之盗” 。“天子闻之 , 以为能 , 迁为中尉” , 让王温舒执掌京师的政法与治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