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建国之后为什么都喜欢杀功臣?

从六年(公元前201年)开始,刘邦陆续对他的主要功臣下手,第一个对付的功臣是楚王韩信,他利用云梦事件夺了韩信的领地,将其软禁在京 。同年发生了匈奴入侵事件,刘邦怀疑韩王信叛国,韩王信走投无路,只好投降匈奴 。韩国是第二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 。云梦事件后一年,刘邦到了赵国,辱骂赵王张敖,次年发生了柏人事件,刘邦成功利用柏人事件废黜了赵王张敖,把赵国给了儿子如意 。赵国是第三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 。到汉高祖十一年,吕后杀了软禁在京的韩信,又劝说刘邦杀了梁王彭越,梁国是第四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 。彭越的惨死激起了英布的谋反,战争持续到汉高祖十二年,英布战败被杀,九江国是第五个被废黜的异姓诸侯国 。
此外,一贯得到刘邦信任的相国萧何也曾一度被打入大牢,和刘邦光屁股玩大的好朋友燕王卢绾也因为受到猜疑,被迫逃亡,此后异姓诸侯王只剩下长沙王一家 。刘邦还一度打算杀樊哙,至此除了明智的张良假托求仙问道,退隐江湖而得以幸免,其他主要功臣几乎无一能不受猜忌,刘邦对功臣的无端猜忌和无情屠杀,仅逊色于后世的明太祖皇帝朱元璋 。
刘邦对功臣的无端猜忌和无情屠杀,与他的心理历程有极大关联 。
其一:刘邦小时候就不得老爸欢心,野史相传刘大妈在大泽中怀孕得刘邦,多少有点野合私生子的嫌疑 。而刘邦长大以后,因为游手好闲,又常被斥骂 。很显然,刘太公并不喜欢这个孩子 。此种情形想来令刘邦记忆深刻,以至于直到若干年以后,已经成为皇帝的刘邦在一次宴会上突然又想起此事,于是向老父发飚说:“老爹你以前一直骂小儿不长进,夸大哥如何如何出息,现在老爹看看小儿挣的这份家业,比大哥如何啊?”
其二、乱世英雄中,刘邦并不具备过人的名望和实力 。他不过是一个亭长,起兵之后也不过是游击在江苏、安徽、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头目而已,投奔项梁时,他更如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刘邦得以重新崛起,完全是项梁的厚爱扶植 。也就在此时,他认识了另一个年轻人——项羽 。
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血拼的时候,刘邦也得到独当一面的机会,但战绩似乎不佳,连攻几个城市都不成功,要知道主力都在巨鹿,对付刘邦的都是些地方部队 。
【皇帝建国之后为什么都喜欢杀功臣?】经张良献计,刘邦成功的以宽大政策招降了一些秦军,终于得以进入咸阳 。对待出降的大秦君臣,同样以宽厚待之 。等到“约法三章”出炉,刘邦“宽厚长者”的高大形象便在秦地乃至全天下树立起来,成为刘邦以后与项羽抗衡的一大法宝 。
而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在与项羽一对一对垒时,始终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甚至到垓下之战前夕,刘邦还一度被项羽包围在固陵 。只是因为韩信在战略大迂回中击破了项羽的一个又一个盟友,游击专家彭越则在项羽大后方尽情表现 。两线作战的项羽,疲于奔命,粮道断绝,苦不堪言,刘邦这才不胜而胜 。
因此,当上皇帝后,刘邦的心很虚 。为什么?因为他明白,是萧何、韩信、张良这些人把他拱上了帝位 。什么赤帝子斩白帝子,什么天生异相,御用文人编的这些东西,可以骗人,却骗不了自己,也骗不了那些知根知底的老相识、老部下 。刘邦想,究竟你们这些功臣拿不拿我当回事?我这张龙椅怎么才能坐安稳了,怎么才能千秋万代永远流传下去!
六年冬天功臣争功事件、萧何第一引起的争议以及功臣在金殿上拔剑发酒疯等一系列事件,让汉高帝好烦恼,更觉得自己的虚弱 。虽然叔孙通的礼仪培训效果不错,但在刘邦看来,这些只是表面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