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琏是谁?刘琏是怎么死的?

父辈关系好,不代表子辈关系好 。没办法,父辈是两个人的事,到了子辈,枝叶较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这个问题上,刘伯温的次子刘璟就是例子 。
刘氏,在历史上是大族,不仅出了刘邦、刘彻、刘秀、刘备等诸多能君,也有不少名垂青史的能臣,最让世人佩服的就是刘伯温 。在历史上,刘伯温的名气不次于诸葛亮 。他的军事战略,他的政治眼光,他的文学造诣,他的丰功伟绩,他的急流勇退,都让人刮目相看,自叹不如 。
刘伯温“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治军打仗、治国理政都是拿手好戏 。没有他的“时务十八策”,朱元璋成不了大气候;没有他的“天命所在”论,朱元璋萌生不了帝王心;没有他的“陈氏灭,张氏势孤”,朱元璋平定不了江南;没有他的“劾无所避”,朱元璋的骄兵悍将早就无法无天了 。如此大的功勋,没能封公封侯,只被封为诚意伯,应该是刘伯温“固辞不受”的结果 。
功成名就,急流勇退,是刘伯温的选择,也是其性格使然 。刘伯温“颖异”,是个极其聪明的人,怎奈他“性刚嫉恶,与物多忤”,且过于“廉直”,很难与同僚打成一片 。再者,他追随朱元璋多年,对这位“志意廓然,人莫能测”,翻脸无情,磨刀霍霍的主子还是比较了解的 。见好就收,及早抽身,离开官场是非地,避开皇帝猜忌,免得“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是刘伯温的明智之举 。
刘伯温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 。知子莫若父,对两个儿子的将来,刘伯温是早有打算和考虑的,这一点从其遗嘱可窥探一二 。
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临终时,将平生所学《天文书》交给刘琏,嘱咐他“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赶紧呈报皇帝,刘家后人不能学,不能看,免得受到朝廷猜忌 。此外,别无多话 。刘琏除了“有文行”,别无长处,且性格过于柔弱 。刘伯温死后,刘琏可以长子身份袭爵,衣食无忧,守成而已 。
对于次子刘璟,刘伯温很不放心 。刘璟“弱冠通诸经”“喜谈兵”,个性刚直,这一点很随刘伯温 。关键一点,刘璟跟皇家走得很近 。刘伯温归老于乡后,朱元璋“每岁召璟……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 。朱元璋特别喜欢刘璟,刘璟迟早是要在官场上混的 。为此,刘伯温嘱咐刘璟,“夫为政,宽猛如循环 。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 。刘伯温是个“慷慨有大节”之人,凡事“不耐繁剧”,说话注重骨架,不谈细节 。他这话,从大略上,说的是如何治国、理政;从细微处,则说的是如何修身、处事 。
刘伯温死后,因为胡惟庸从中作梗,刘琏不但没能袭爵,反落了不是,惹了官司,后被朱元璋赦免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以基(伯温)旧勋”,授刘琏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后放了外差,出任江西参政 。后来,刘琏“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以跳井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大概也是性格使然 。
再说刘璟 。刘伯温死后,刘璟漂在京师南京,生活没问题,但无官职 。这段时间,刘璟与几个年龄相仿的皇子都有过接触 。刘璟棋艺高超,曾跟燕王朱棣较量过,把朱棣杀得丢盔卸甲 。朱棣说,你不能让让我?刘璟把脸一沉回答,“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 。朱棣个性强悍,哪受过这等窝囊气,于是“默然”,不欢而散 。由此,刘璟得罪了朱棣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去了北京 。
洪武十四年(1381年),浙东山贼叶丁香作乱,朱元璋派延安侯唐胜宗带兵前去镇压,考虑到刘璟是浙东人,又“喜谈兵”,故命刘璟随行,平叛行动“决策于璟” 。朱元璋很高兴,夸赞刘璟“真伯温儿”,很厉害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准备让刘璟袭诚意伯之爵,刘璟说有兄长刘琏虽死,但他的儿子刘廌在世,爵位还是让给侄子吧 。朱元璋没办法,封刘璟为閤门使 。次年,朱元璋的庶十九子朱橞封谷王,刘璟被擢升为谷王左长史,随朱橞前往河北宣化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