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古代小说中未婚公主竟也可自称"哀家"

《水浒传》的鲁智深往往自称“洒家”;民国以降,许多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大凡会武功的和尚,都跟着自称“洒家”,好像粗豪的出家人必得自称“洒家”才能符合自家身分 。从民初通俗小说老前辈顾明道的《荒江女侠》到梁羽生的“新派武侠小说”,都是如此 。千千万万的读者看了,就以为“洒家”应是武僧的自称,这误会可谓深而且远了 。
《水浒传》第二回,史进初遇鲁提辖,鲁就自我介绍:“洒家是经略府提辖,姓鲁,讳个达字 。”那时,他还未出家,就自称“洒家”了 。
再看第十一回,杨志出场,王伦道:“你莫是绰号‘青面兽的?”杨志道:“洒家便是 。”书中交代杨志是“流落在此关西”的“杨令公之孙”,他也是开口闭口自称“洒家” 。看来,“洒家”应该是关西大汉的自称,而绝对与和尚无涉,我们再不必费神去查考佛典了 。
网络配图

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第五十九回,鲁智深假扮平民,要去营救史进,来到州衙前,被贺太守赚入府里捉住 。鲁智深道:“洒家又不曾杀你,你如何拿住洒家,妄指平人?”太守喝骂:“几曾见出家人自称洒家?这秃驴必是个关西五路打家劫舍的强贼,来与史进那厮报仇 。”
原来,鲁智深之所以露出破绽,正是因为一般的出家人都不会自称洒家 。
综上可见,武侠小说中相因沿袭,不管是西域头陀,还是南方福建少林一脉的武僧,一概让他们自称“洒家”,真是天大的误会 。
根据杨慎和章太炎的考证,确认“洒家”之“洒”实即“余”之中古审母读音方言变异的实际记录 。
陆澹安著《小说词语汇释》说:“关西人自称为‘洒家 。‘洒即‘咱之转音 。”《辞海》修订本和《辞源》修订本都作出相类似的解说 。这个说法不确 。
【考证:古代小说中未婚公主竟也可自称"哀家"】其实,关于“洒家”之“洒”的语源,明朝杨慎在《古音猎要》中曾有考释,指出“余”字《说文》“舍省声”,“舍”与“蛇”音近 。五代宋初人自称“沙家”即“余家”之近声 。
章太炎在《撰新方言》的《释言》篇中也说:“明朝北方人自称洒家,洒即余也 。余从舍声,古音如舒,舍转书野切,故余亦转为书野切 。”从词汇学角度看,“洒家”正是“洒”(余)附加一个词尾“家”而构成的 。
现在有些地方的方言,还保留着在称呼中附加一个词尾“家”,比如自称“吾家”,称对方“你家”(即“你”) 。在古代白话文学中就更常见:皇帝自称“孤家”、藩王自称“某家”、青年女子自称“奴家”或“儿家”、皇室女子自称“哀家”、平头百姓自称“咱家”…… 。
网络配图

近年来,宫廷戏泛滥,特别是《甄嬛传》的火爆,有不少女士在网上发言时学着自称“哀家”,觉得好玩;随后有人责难:“你死了老公啦?”其理由是,“哀家”只能是丈夫去世后太后、皇后的自称,就是说,哀家只是先帝留下来的“未亡人”,是日夜“哀”悼先帝的苦人儿 。
看到这个指责,我大吃一惊,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的语感 。于是赶快查考,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种说法还真是有根有据的 。
《汉语大辞典》解释“哀家”说:戏曲中孀居的太后的自称 。评剧《秦香莲》第十场:“忽听皇儿禀一声,不由哀家怒满胸 。”
台湾《国语辞典》(修订本)把“太后”扩展到“后妃”:戏曲中孀居后妃的自称 。
网上的《中华线上词典》则把适用范围从单纯的“戏曲”推广到“旧小说”:旧小说、戏曲中太后或皇后在丈夫死后的自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