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德守礼的事迹内容,关于遵守文明礼仪的感恩故事

关于遵守文明礼仪的感恩故事

遵德守礼的事迹内容,关于遵守文明礼仪的感恩故事

文章插图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 。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
在生活中,很多不经意间发生的事,足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礼仪文化,哪怕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一个很小很小的动作 。
“孔融让梨”—— 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故事 。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他虽然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但是他的那种精神足以让人敬佩一生 。比那些满腹经文,却只懂得说,不会做的大人要强百倍 。这件小事之所以会被后人所传颂赞扬,就是因为四岁的孔融做到了道德礼仪 。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 。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自夸自大,相反一个无修养、无道德的人,将会到处炫耀自己的功勋 。就像宣永光所说的那样“无道德,是狗材 。无知识无道德,是弃材 。既无知识又无道德反自以为有知识有道德,是杀材 。”
文明礼仪,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 。身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已经不在是一个孩子了,懂得的事情、道理也不断多了,甚至已超过了一些大人 。当然,我们就更应该懂法律、爱祖国、尊师长、礼待人 。所以,生活处处有礼仪 。我们不仅要在一方面做到文明礼仪,更要在多方面做到文明礼仪 。在校园,在家中,在各种公共场所,都不要忘记礼仪 。文明礼仪不是靠一个人遵守的,它靠的是我们大家,一个集体,只要人人都遵守礼仪,讲道德,那么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
参赛作文:遵德守礼,共筑文明(主要写固原)
遵德守礼的事迹内容,关于遵守文明礼仪的感恩故事

文章插图
“看,这个人多有爱心啊!”刚看过报纸上一则互帮互爱的事例后,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赞叹 。我想问一句:难道只有映在报纸上的人和事才能感动你吗?其实,感动就在我们的身边 。去年“十一”放长假的时候,我和哥哥在路上溜自行车,经过路旁的垃圾池时,只听到“嘭”的一声,我看见在池子里拣垃圾的老奶奶的手指流血了,老奶奶急忙向一个小药店走去 。等她买回来药膏还没来得急贴在自己的手上时,看到了这样的三位学生,两个人搀扶着一个人一踮一拐地从她身旁经过,那个被扶的同学,右腿的膝盖受伤了,显然伤得不轻 。这时只见老奶奶拿起药膏的手停在了空中,少时把药膏递给他们,亲切地说:“快贴上,小心进了沙子 。”几个同学将信将疑地相互看着,其中一个同学接过药膏给受伤的同学贴上了 。这时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我被老奶奶那句简短而朴实的话语深深地震撼了,我感受到了一颗慈母般的心,她是多么的淳朴,多么的善良!如果说老人的言行深深地感动了我,那么一枚小小的硬币又给了我不同的启发 。那是我过十岁生日,妈妈说要带我到荆门好好玩玩 。那天我和妈妈尽情地把荆门游了个遍,要回家了,在等车时,突然看见一个小男孩趴在地上找着什么,我跑去一看,原来是他的一枚硬币掉到地板缝里去了,怎么也拿不出来,我看着他目光里带着乞求 。我正想蹲下身去,可转念一想,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找一个小小的硬币,会不会被他人耻笑呢?想到这我无情地掉转了头 。可就在我转身的一刹那,我看见从对面店里走过来一个约莫五十岁左右的男人,手里拿着一把长长的钳子,来到小男孩跟前麻利地从地缝里夹出了那枚硬币 。小男孩高兴地说:“谢谢,谢谢爷爷!”这时我的脸不由得红了,心里不停地责怪自己:你呀,还是少先队员,你讲的是什么面子呢?“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难道忘记了吗?我看着小男孩消失的背影,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感受 。同学们,感动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看起来虽小却能让我们终身受益 。我们应该拥有一颗爱心:当你在车上看到老人时,主动站起来让座;当你看到地上有纸屑时,主动弯下腰拣起来放进垃圾桶里;当你看到盲人过马路时,主动上前引路……只有这样生命才有意义,只有这样人间才会充满微笑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美德,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 。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 。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 。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 。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 。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采访人员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 。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 。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 。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 。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 。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 。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 。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 。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 。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