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改名运动:竟连诸王的名字都要忌讳

明末陕西农民起义,最初的起义首领几乎都用的是假名,什么点灯子、不沾泥、射塌天、革里眼,五花八门,煞是热闹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人虽然造反,他们的妻儿老小却还在老家当大明百姓,隐姓埋名,为的是不连累家人 。
洪秀全,一个方便造字谜的名字
太平军举家随营,而且笃信天父天兄能帮他们打下江山,自然不屑前辈们那种躲躲闪闪的窝囊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喜欢改名,恰相反,太平天国上自天王洪秀全,下至普通一兵,改名蔚然成风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洪秀全自己的名字,按他儿子的话,是“天安的” 。他本来谱名仁坤,小字火秀,开始传教之初,就假托天父旨意,改名洪秀全,这是因为上帝叫“爷火华”,自己名字当然不能有火 。
不但如此,秀全这两个字可以很方便地拆开来做文章,后来金田起义,上帝会就大玩拆字游戏,编造什么“三星高照日出天”,什么“三八廿一,禾乃玉食,人坐一土,作尔民极”,合在一起就是洪秀全要当帝王 。这招显然十分好使,直到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生命的最后几年,他还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编造着新字谜 。
不过洪秀全可不是只有一个名字,他自己记载,上帝让他改名时嘱咐,他“下凡这几年”,有时候要叫洪秀,有时候叫洪全,这大约是为了保密和逃避清方追查;后来当了天王,他给自己起了个小名“洪日”,这自然是因为他自称太阳之故 。
洪秀全的重臣、大将中,改名字的也很多 。比如北王韦昌辉和弟弟韦志俊,原本叫韦正、韦俊;大将李来芳,本名叫李开芳;名医李俊良,原本叫李俊昌;英王陈玉成,原本叫陈丕成;答天豫薛之元,原本叫薛小 。
其中有些人甚至改了不止一次姓名 。如忠王李秀成,本名李以文,改名寿成,又改名秀成;赞王蒙得恩,本名上升,改名得天,又改名得恩;奏王赖世就,本名赖九,改名赖世国,又改名赖世就 。
为什么太平天国改名的人特别多?
封建时代各朝都有“避讳”,帝王的名字不可以随便用于其他场合,如果是双名,一般规定不能连用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平天国对避讳的爱好,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步,天父天兄的名字,洪秀全父子和东西南北翼五王的名字要避讳,一些不好的字眼,如丑、亥(和“害”同音)等要避讳,甚至有些常用字,如师(只许用于军师、先师、后师等)、龙(只许说“宝贝龙”而不许用于取名)等也不能用,“王”、“主”等看上去比较“威风”的字同样不允许用 。
这样一来,许多姓都不得不改,王是中国排名前三的大姓,洪秀全表哥家也姓王,可因为王这个字不许用,王姓都被迫改姓汪或者黄,太平天国境内因此连一家姓王的都找不到;洪秀全不许一般人姓洪,安徽人洪容海加入太平军第一件事就是改姓“童”,他后来投降清军,第一件事就是把姓再改回来 。
同样,赖世国改赖世就,蒙得天改蒙得恩,也是为了避开避讳词 。李俊昌改李俊良,是因为北王叫韦昌辉,有个昌字;李开芳改李来芳,则是因为翼王叫石达开,有个开字 。
从蒙得恩等人的几次改名(因为避讳上帝的上改名得天,又因为避讳“皇天”的天改名德恩)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的避讳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
但也有例外,后期由于天京之变和石达开出走等,昌、开这些原本避讳的字变得百无禁忌,李俊昌、李开芳也因此恢复了本名,而因为洪秀全儿子洪天曾的出生,而不得不改姓“永”的太平军将领曾天浩、曾天养、曾水源等,也总算有了认祖归宗的自由 。
【太平天国改名运动:竟连诸王的名字都要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