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用人最大的失误真的是看错姜维?

其实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误既非马谡又非魏延,而是姜维 。姜维的才干,在蜀国后期确实比较突出,但却只有边帅之能,远非宰辅之用 。诸葛亮选择这个接班人,无疑是人生中最大的败笔 。
姜维字伯约,其人凉州上士,天水异才 。对于姜维的素质,我基本上不持异议 。前不久有个帖子议及姜维,我说没有女人会喜欢姜维,其实是从现代泛功利主义出发,结果招致一些女网友的强烈批评,使我深感欣慰,到底古风未绝,淑女犹存 。
网络配图
如果不是诸葛亮,姜维可能就是碌碌小有作为,不失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其实姜维仕魏或降蜀都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他老母能跟他一起,那么无论在魏在蜀,他都可以有家的归宿感 。尤其像他这样的孝子,高堂健在,多少是好 。这是人的精神寄托的一半 。另一半就是所谓的功名,或者说得更宽一些,叫理想 。姜维入蜀,遂与母相失,因此他的精神寄托只剩下了一半 。当然,姜维降蜀也是形势所迫,出于无奈 。
此后他再没有母亲的消息,不知死活 。这种生离之痛苦有甚于死别 。也许老母还活着,却不能见面;或者无人赡养,饥寒病痛;或许老母因为姜维降蜀受到牵连,自杀或被魏朝赐死也说不定;或者有幸善终,但终于何时,葬于何地,无从得知 。作为儿子,生不能见母之面,死不能葬母以礼,人何以堪?后来姜维屡屡兵犯魏境,打的旗号是“灭魏兴汉”,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的潜意识里有“打回老家”的强烈愿望 。如果真的能打回老家,一可衣锦还乡,尽洗前辱,二可寻老母下落,三可成就功名 。
如此可以实现他人生的完整价值 。这不能不说是姜维为什么玩众黩旅、伐魏不倦的深刻原因 。这也是他可以解脱精神枷锁的唯一有效手段 。除了姜维以外,蜀国其他的将领都没有这么坚定的信念,因为他们没有姜维这样的遭遇,当然也很难理解姜维那种无时不在的隐隐失落感,他们大多对姜维出兵伐魏不苟同 。只有降蜀的夏侯霸,成了姜维的得力助手,在伐魏之事上,两人可谓同病相怜,情投意合 。
网络配图
离家、失母、去国,而且都是被动行为,姜维焉能处之释然?夫故土之情,人皆有之,譬之现代,有些地方因为工业开发,平山填河,很多美丽的村庄就此消失,代之以厂房烟囱,对于外出游子来说,故乡之形业已消失,此时维系故乡情感的最主要线索便是父母,次兄弟姐妹 。设若时间推移,父母逝世,故乡情结残存弱缕,倘土葬再改为火葬,祖坟也没了,那时情结便名存实亡 。姜维没有剪断故土之根,是因为对老母尚怀希冀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母的音信更加杳茫,变得不可能 。故土之根渐断,精神寄托唯有系于功名 。
姜维的心理漂泊固然可以因为蜀国君臣的知遇而减轻,但决不会消失,实际上我认为姜维一直不能摆脱这抹阴影,甚至影响了他的临阵发挥 。三国志说姜维本人“羁旅托国,常怀危惧”,外人则讥讽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这些都说明了姜维在蜀国的心理处境,其实是水面浮萍 。所以,郤正论姜维:“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 。”
网络配图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姜维为什么不在乎金银美女享乐,对他来说,寻求精神解脱远比物质享受来得重要 。他尽可以沉湎酒色,以此自解,但他自负才武,岂肯放弃 。在最后时刻,姜维没有选择格斗而死,而是选择了自刎,这种结束方式决不是没有涵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