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才华横溢,但是为何个个都是考试困难户( 二 )


结果 , 苏轼、苏辙双双高中 , 一个第二 , 一个第五 。而苏洵根本没有参加考试 , 怎么好意思和儿子们一起考呢?
事实上 , 后来 , 宋仁宗听说了苏洵的名声 , 特意发了一张外卡 , 邀请苏洵参加舍人院考试 , 苏洵推托有病 , 根本没去 。
这把年纪、这身才学已经不需要再在考试中证明什么了 。
曾巩少年成名 , 交游广阔 , 文章拿得出手 , 议论时政也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但碰上考试 , 曾巩就抓瞎了 。
原因很简单 , 曾巩“偏科”严重 , “擅策论 , 轻于应举时文” , 作文写得好 , 前面的基础部分很弱 , 故“屡试不第” 。
熬了十好几年 , 轮到曾巩的老师欧阳修当主考官 , 欧阳修出的考卷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 , 诗赋为辅 。
这正好是曾巩的强项 , 太对胃口了 。
总算考上了 , 从十八岁参加考试 , 一直到考中 , 曾巩已经三十九岁了 。
有一个事实 , 唐宋八大家中 , 一个状元也没有 。
苏轼考了第二名 , 是最接近状元的一位 。据说 , 当年苏轼的文章其实很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 但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很像自己弟子曾巩的手笔 , 为了避嫌 , 把这篇文章排到了第二 。
冤死了 。
从以前的科举 , 到现在的高考 , 没学问肯定不行 , 有学问也未必行 。而考中的未必有出息 , 没考中的也不见得就没前途 。
学问是自己的 , 能力也是自己的 , 和考试没啥关系 。
【唐宋八大家才华横溢,但是为何个个都是考试困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