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三杰:中国历史著名画家

陆探微,南朝宋画家,吴(今苏州)人,生卒不详 。他的绘画活动主要在南朝宋文帝至明帝(424-472)年间 。他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 。谢赫对他的评价是“穷理尽性,事绝言象” 。意思是说陆探微对于绘画对象的观察,极端严谨、细密,既能深入地研究事物的规律,又能把握事物的特征与状态 。因而在表现方面上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唐代张怀瓘特别称赞陆探微的笔法,说他“笔迹劲利”,有如锥划刀刻一般.,十分强劲有力 。说明他在“骨法用笔”上有独到之处 。历史上又有王献之作“一笔书”,陆探微作“一笔画”的说法 。所谓“一笔画”,当然不可能是一笔完成一辐画,而是说运笔时“气脉通连”,笔断意不断的念思 。可以推断陆探微画人物的线条,与顾恺之是同一类塑,采用“紧劲连绵,循环超忽”的密体画法,只是由于笔力劲利,因而绘画风格与顾恺之有差异,他是属于遒劲清秀一路的 。据唐代张彦远的评价:“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绝 。名高宋代,时无等伦 。”可见他在人物画艺术上超过他同时代的人,确有很高造诣 。可惜陆探微的画已不能看到 。
张僧繇,吴中(苏州)人,生卒不详 。他在南朝萧梁天监年问(502-519)任过武陵王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右军将军、吴兴太守等职他的出身应属于上族门第 。张僧繇是个很有创新精神的人画家 。其一,他接受外来绘画技法,创造了凹凸画法 。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随着宗教而来的是外来艺术 。张僧繇大胆吸收了印度绘画的透视法,使所画物象具有鲜明的立体感 。据唐代许嵩《建康实录》所载:“(一乘寺)寺门遍画凹凸花,世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古印度)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乃平,世咸异之 。”张僧繇可能是最早掌握西方透视法的中国画家 。其二,他突破传统约束,创造疏体画法,自顾恺之、陆探微以来的一百年间,人物画都崇尚“密体” 。张僧繇从卫夫人《笔阵图》的书法艺术中悟出用笔的真谛,一变“紧劲连绵,循环超忽”的单一笔法,为“点、曳、斫、拂”等具有变化的笔法,所以他的画线虽然“离披点画,时见缺落”、却能“笔不周而意周”,别具一种“锋芒凌厉,森森逼人”的独特风格,在艺术上达到极高的造诣 。所以张僧繇与顾、陆并驾齐驱,而他们开创的密体与疏体两种画法,发展成为后世两种不同的艺术流派 。
关于张僧繇绘画艺术神妙的传说,文献上有不少生动的记载 。《神异记》说:“(张僧繇画)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睛,每云,点睛则飞去 。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睛者尚在 。”唐人《朝野佥载》说:“润州兴国寺苦(于)鸠鸽栖梁上,(粪)污尊容,僧繇乃东壁上画一鹰,西壁上画一繇,皆侧首向檐外看,至是鸠鸽等不复敢来 。”这些记载往往把传说与事实混杂在一起,不可全信,但可以说明张僧繇绘画的精妙生动,也可看出人民对他的艺术造诣是何等景仰!
顾恺之(346-407),字长康,小名虎头,江苏无锡人东晋画家,出身于士族 。其代表作《洛神赋图》为宋代摹本 。画卷采取连环画形式,开始画曹植从京师东归,跋涉之劳后正在休息,忽见洛神从山边出现,那仙女正是他朝夕思念的恋人 。接着表现洛神往来飘忽于河上,并穿插以“冯夷击鼓”、“女娲清歌”等神话故事 。然后画女神离去,曹植坐船追赶的情景 。最后画出追寻不得,只好坐上车马回东阿去 。洛神与曹植都在画面上多次出现,但由于造型准确,从各段中都能分辨出是同一人物 。人物造型手段与《女史箴图》相似 。山石、树木也用勾勒填色法,画水则只勾水纹而不染,整个构图较丰富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