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要亡国,统治者赶紧想了一个办法

晚清时期 , 清政府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 , 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 , 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根基业已动摇 。再加上 , 外国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 , 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 。因此 ,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则成为其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
可以说 , 这个持续了数千年的中国封建史 , 在其面临分崩离析的最后十年 , 最终 , 在慈禧太后的主导下 , 进行了一场政治革新 。虽然 , 这场新政的推行并未达到慈禧预想中的效果 , 但是 , 却使饱受封建统治的老百姓产生了政治参与意识 。
“中国之制度… …奉行日久 , 不能无弊” , “于是一切政令皆不能不变”;“愿自至以往 , 维新者当实事求是 , 守旧者毋至死不变 , 同心以谋富强”
由于 , 在甲午海战争中 , 中国败得实在太彻底 , 满清政府终于开始全面正视其他国家了 。清朝先进人士开始主张追随日本的步伐走一条维新之路 。可惜的是 , 随着胶州湾事件爆发、戊戌变法失败 , 清朝先进人士逐渐对腐朽昏庸的政府失去信心 。
至此 , 待满清统治者饱受打击后幡然悔悟 , 决心推行新政改革之时 , 已经没有多少先进人士响应了 。义和团战争结束后 , 满清统治者对国际背景有了崭新的认识 , 意识到在西方列强的高压态势下 , 唯有新政才是出路 。
从这一时期的改革方式来看 , “新政”其实就是更加符合实际的维新改革 。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 戊戌变法的主导力量掌控在一群朝廷无法掌控的知识分子手中 , 而新政的主导力量则完完全全归于朝廷把控 。
那么 , 为何满清统治阶层会在“新政”中有绝对的控制力呢?
其实 , 这股力量源自满清贵族阶层的崛起 , 各满清亲王的政治影响力随着新政推行水涨船高 。其中 ,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刚刚成年的载沣亲王 , 在二十世纪初 , 被派遣到德国充当使臣 。
德国同样是君主制国家 , 必须得派一名贵族出使才符合皇室礼仪 , 派遣年轻的载沣出国间接的提升了贵族们的政治地位 , 也从侧面推动了政治发展 。远渡重洋归来的载沣不但提高了眼界 , 也为自己积累了大量政治资本 , 对于载沣来说 ,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
之后 , 以载沣为首的贵族阶层走近政坛后 , 在大清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在1901推行新政时 , 几乎每个环节都活跃着年轻贵族的身影 , 他们并未经历过传统的科举入仕 , 也没有文臣们的文史知识 , 但是 , 他们从小便生存在政治环境中 , 受到政治高层的熏陶 , 久而久之 , 不但有了出色的政治眼光 , 就连言谈举止都与政客别无二致 。
况且 , 未经历过科举的年轻贵族少了几分迂腐 , 思想开放 , 在新政改革中直言不讳 , 痛批陈腐的旧制度 , 提倡新体制 。所以 , 宪政大臣端方等人上疏奏折 , 表示:“大清的出路只有‘立宪’ , ‘立宪’并不是削弱君王统治 , 而是通过建立议会和一个政府分摊政治责任 。”
之后 , 载泽则在密折中阐述了西方国家在立宪后的体制优劣 , 将立宪的好处归纳为三点 , 使慈禧为之心动 , 最终 , 同意了立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