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那些家喻户晓得神童最后怎么样了?( 三 )


美国儿童心理和行为矫治专家们的一系列研究证实:神童的超常智力,有时甚至成为他们社交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一大障碍 。尽管这些孩子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却未必一定高(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还可能低于一般同龄孩子),心理上也远未发展到成熟阶段 。
由于这些孩子展现出的强烈求知欲、广泛的兴趣以及与众不同的处事方式让他们更容易遭到身边人的曲解,反而让他们会成为同龄人中不受欢迎的“另类” 。
在现实社会中,他们终将面对一个由个人魅力和性格决定成败的世界 。当分数和年龄变得不再重要,“情商”则与成功密切相关,这些变化都让他们措手不及 。
4
“天才养成计划”,
却让天才成为了受害者
40年来,“少年班”的轨迹如一面镜子,见证着中国教育的摸索发展 。人们由此以这样“戏剧”的方式注意到,中国社会正从重视少数精英的成长,转而投入到关注每位学生高品质成长的过程 。
与此同时,中国对“神童”们的操作方式,美国也曾实践过 。
20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特曼L.M.Terman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实验,他通过智力测试将智商大于等于140分的孩子划分为天才,并以此为标准筛选出了一千二百名“天才儿童” 。
L.M.Terman
随后,美国政府负责为这群孩子提供最前瞻的教育资源、最优质的师资,并对他们精心培养,人们期待着从这1200位孩子中,产生牛顿、爱因斯坦、霍金一般的伟大科学家 。
五六十年后,追踪到的其中800多名“神童”的现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并没有成为科学家,而那些被世俗定义为“成功”的人,反而都是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人格特征的人 。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原本的“天才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迭,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人们过于强调神童的特殊性,这种天赋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幸 。假若忽略了孩子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使神童教育走向弯路 。
【几十年前,那些家喻户晓得神童最后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