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的建筑有什么风格?仰韶文化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四 )


大司空村类型是在后岗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这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降于次要地位,代表器型的直口圆唇折腹盆、敞口浅腹盆、斜腹或折腹钵、碗、罐等,刻划与拍印纹饰与仰韶文化其它类型一致,彩陶风格如纹样则较为特殊,在暗褐色地上施黑、红二种色彩,花纹为弧线三角、曲线、波浪等,断续构成带状图案,其间并缀以叶纹、S 纹、同心圆纹、睫毛纹等 。下王岗类型是仰韶文化早期阶段最南部的一个类型,分布于豫南唐河、白河流域和鄂北汉水中游一带,可能是裴李岗文化移民的后裔创造的一种古老文化 。这种类型的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种类包括罐形锥足鼎、钵、罐、盆等,有些器物与半坡类型的极为近似,鼎与长颈壶与裴李岗文化有一定渊源 。这种类型的晚期阶段陶器种类增加,彩陶也以红地黑花或灰衣红彩居多,纹饰有条带纹、三角纹、斜十字纹、叶纹、涡纹和方格纹 。
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各种类型的制陶业,在近二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非常稳定 。总的趋势是泥质红陶和彩绘陶器逐渐减少,灰陶、黑陶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发展到以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时期 。
石器制造业
仰韶文化的石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早期打制的多,使用直接打击法,制出的砍砸器和刮削器往往不加修整即行使用,比较粗糙 。中期以后,磨制石器已明显占居主导地位,器形也有很大改进,数量大批增加 。各类型遗址中出土的磨制石器,都是先打出初坯然后细致研磨成器的 。与磨制相联系,切锯石材和穿孔的技术普遍使用,穿孔石斧在各遗址都有发现 。穿孔主要使用钻穿,但往往先凿出浅窝再施钻,也有的是先磨出凹槽而后施钻的 。穿孔石器是为了更好地装柄以制成复合工具,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
文化分期
仰韶文化的分期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分三段,5000BC ~4900BC ~4300BC~4000BC 。典型遗址有陕西省临潼零口遗存、河南省长葛石固遗址、河北省易县北福地遗址、河南省方城大张庄遗址、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陕西省渭南史家遗址、河南省安阳后岗遗址、河南省浙川下王岗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凉城石虎山遗存等;中期(4000BC~3500BC)典型遗址有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址(其类型分布范围在仰韶文化诸类型中最广泛)、河北省曲阳县钓鱼台遗址、河南省邓州八里岗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凉城王墓山遗址;晚期典型(3500BC~2900BC)遗址有山西省苗城西王村遗址、甘肃省武山石岭下遗址、河南省荣阳秦王寨遗址、河南安阳大司空村遗址、河南省镇平赵湾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海生不浪遗址 。
文化类型
由于仰韶文化内涵丰富,分布地域辽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文化差异很大,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 。依据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参照学术界传统看法,将仰韶文化划分为六区、五段、19个类型(或遗存):在仰韶文化区系中,关中豫西晋南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已发现遗址约2000多处 。自1921年发掘仰韶村开始至2000年,已开展80年的工作,发掘遗址最多,揭露面积最大,发现遗迹遗物最为丰富 。区内有5个文化类型:零口二期遗存、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及西王村类型;甘青区位于仰韶文化分布的西区,已发现遗址1000处左右,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 。区内有3个文化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豫中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东区,已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数百处 。主要分布在郑洛一带 。区内有4个文化类型:石固五期遗存、后岗类型、庙底沟类型、秦王寨类型;豫北冀中南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东北区,发现遗址很少,约100处,其中豫北约30 ~ 40处、冀中南约50处左右 。区内有4个文化类型:北福地一期甲类遗存、后岗类型、钓鱼台类型、大司空村类型;豫西南鄂西北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南区,已发现遗址较少,不足百处 。区内有4个文化类型:大张庄遗存、下王岗类型、八里岗类型、赵湾类型;陕晋冀蒙长城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北区,已发现遗址较少,约100多处 。区内有3个文化类型:石虎山遗存、王墓山类型、海生不浪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