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

东夷,是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 。古代以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天下中心,称周边四方为"夷、蛮、戎、狄" 。"夷"的称谓最早文字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王制》:"中国(方位概念,居天下之中)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东方曰“夷”(这种说法被现代权威学者证明是错误的),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
【东夷: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东夷在考古上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载者 。称呼上是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或是对东方各部落的泛称,也是汉族的族源之一 。
考古上,东夷文化发源于鲁中泰沂山区(今山东省中南部),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
称呼上,夏商周时期,东夷作为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 。秦汉以后多指居住于中国以东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 。
古时谓东夷有九种,《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 。”疏:“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 。”
《后汉书·东夷传》云: “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
《王制》云:“东方曰夷 。”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 。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夷有九种,曰畎夷、於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故孔子欲居九夷也 。
《论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书中也均提及九夷 。“九”并非具体数目,只表示众多之义,如《尔雅·释地》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之说 。
郭璞《尔雅注》云:“九夷在东”,泛指中国东部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