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在现代都演变成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士,最早是在士大夫和卿大夫家中担任谋臣的人 。他们虽然谋事,却主要是为了谋生 。其中虽然不乏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却以人身依附的方式,帮助主人做事情 。这种士,是家臣,甚至是奴才 。
西汉以后,尤其科举兴起后,“士”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 。士的主体是为官从政的官宦之士 。他们通过学习和知识积累求得功名,成为官僚阶层的一部分 。作为体制内的官员,制订和遵从规则,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治理,其中虽然也不乏“胸怀天下”者,然而他们主要的任务和责任是维护皇权体制 。有些官宦为求私利,贪腐作乱,倒行逆施,成为奸臣与历史罪人 。
第三种士,就是士大夫的士,是具有独立人格,始终以天下福祉为己任的士 。孔子将“士”和“君子”连在一起,称其为“士君子”,他还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也就是说,除了担任职位以外,还需具备道德修养 。孔子又说:“士尚志”,意为有心的士就是有“志向” 。荀子也说过“士从道不从君”,士要跟随道的规范,而不是遵从君主的意志 。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作为知识分子的“士”,被赋予了为社会建立道德标杆的责任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 。士不仅是知识分子,以专业立身,还要有气节和风骨,有独立人格和理性判断,并有担当,服务国家、引领社会发展方向 。
中国历史上每个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我们都可以看到大批才识卓越、风骨傲然的士大夫活跃的身影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谋臣策士,他们周游列国,心怀天下与民生,用不同的方式传播、实践自己的政治理念,成就了中国第一个文化轴心时代 。又比如,在中国北宋时期,中国民间经济和文化教育繁荣活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领先世界 。一批积极推动社会改革、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也应运而生,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 。他们不但政治才华和文学素养出众,更有挑战皇权的风骨和担当 。在他们眼里,皇帝也不过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足不出户的“宅男”,见识和执政能力有限,把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只放在这样一个人手中,并不保险,所以他们觉得自己要担负起“天下”的责任,“迭为宾主”、与统治者轮流做主人、“同治天下” 。
纵观古今中外,知识分子面临三种情境:
情景一:蒙昧时代
当时科学并不发达,对未知世界的认识是匮乏的、扭曲的 。知识分子努力去发现、探究、追寻真理,并传播知识,启迪民众,却要承负极大的风险,甚至最终被蒙昧的大众政权或专制的教会所扼杀,像苏格拉底、哥白尼、布鲁诺 。
情景二:专制时代
知识分子以专业知识和独立见解立身,却被统治阶级视为异己而遭排斥与打压 。
情景三:昌明时代
科学进步、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知识分子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创造、科学的发现、思想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之中,甚至可以自由地表达对公共治理的意见,议政参政 。当然,不同背景的知识分子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他们通过交流、对话、分享、竞争、融合,来凝聚共识,提炼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指引 。
今天是一个重视知识、崇尚科学的时代,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劳动者已成为劳动阶层的一部分 。知识不仅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利器,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希望我们的学士、硕士、博士毕业以后,不要做“谋生之士”、“官宦之士”,而是要做“大夫之士”,以“士大夫”的专业、风骨和家国情怀,投入到又一场伟大的变革事业中,振兴经济、重建道德,把国家引向现代化治理的昌盛而又文明的新时代 。